你最近读了什么书?看到了哪些动人的观点?
时值第24个世界阅读日,在深圳,乃至全国、全世界的众多角落正开展着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阅读,这件原本是一件私人化且随性的信息获取行为,俨然在现今快速而多元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正在被塑造为一种群体风尚。无论是保持小众趣味,亦或是参与“打卡”活动,阅读的介质正从纸质书籍扩展到众多电子终端,你可读书,亦可听书,阅读的体量也随着碎片化时间的积累而丰俭由人。
“一壶茶一本书”的悠然心境已是都市人的难能可贵,但我们欣喜地看到,诸如《朗读者》、《见字如面》、《一本好书》等文化“慢综艺”已在热闹嘈杂的电视节目市场异军突起,众多音频APP上的“读书”、“荐书”频道的订阅量日渐可观,人们在购买书籍前会主动搜寻气味相投的书单做以参考,指导自己的阅读行为。人们变得愿意为知识付费,也越来越慎重地对待阅读这种先付费后消费的行为。现在的人太忙,越来越需要一种“引领式”阅读。
描摹社会生活 文化综艺激活阅读生命力
2016年底,“一人、一信、一方讲台”的《见字如面》出现在了电视荧幕,此后,《朗读者》、《一本好书》等文化节目一举将人文情怀注入火爆的综艺市场,在“麻辣鲜香”的环境中将人们的文化审美重回雅致醇厚。以《见字如面》为例,两季节目的点击量突破10亿,豆瓣评分一跃升至9.4,位列当年卫视季播综艺及网络综艺榜首。
电视节目对大众的阅读引领,鲜有一次落在了小小的信笺纸上。据节目导演关正文介绍,每一季《见字如面》都会挑选出从古至今的数十封私人信件,由嘉宾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观众与写信人见字如面。在此前的线上采访中,关正文表示,“读信”并非意在怀旧,而是希望可以用书信打开尘封的历史,带领观众感受文字背后的魅力。而“历史信息量”,则成为了节目组对书信的筛选标准。“选信的过程是最幸福的,每一封信都是一个话题的开端,它们之所以能被我们找到,就是因为它们曾经是别人眼中的话题”。
诚然,一档具有引领性的文化类目得到受众长期的肯定,需要找到稳定而持续的正面价值输出,保持文学之美。文化类综艺的播出,让人们的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伴随着每期的节目的主题,将视线聚焦生死、家国、科学、历史、爱情、众生等等,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书信、名著中,一同发掘关乎人文、关乎世界的纷繁议题。显而易见的是,每一位观众,都是潜在或显在的阅读者,他们在节目中得到触动,继而根据兴趣所在寻找相关文献或书籍来阅读,有着切实发生的可能。因此,关正文所代表的节目制作者对话题性的追求重在“激活独立的思考”。
在第一季《朗读者》收官之后,有舆情数据显示,关注度第一的是老艺术家斯琴高娃,她深情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感动了亿万观众;排在第二位的是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这位高领老人对文学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思考,令广大观众备受鼓舞。关注度的背后,是大众对默默耕耘的文艺、知识界认人士的崇高敬意。节目的播出,更是拓宽了繁忙的现代人的认知领域。记者在各大书籍电商网络搜索畅销书籍,《一本好书》中所涉及图书均在其列,不可否认节目对于书籍的筛选之精,书目后的节目推荐、嘉宾推荐语也昭示着媒体及内容制作方积极的意见领导力所在。
线上社群应运而生 阅读积累丰俭由人
对于大众的阅读引领,在“互联网+”时代,同样还发生在新媒体领域。据今年初阿里巴巴发布的《2018年中国人读书报告》中显示,中国阅读人口与阅读总时长显著增加,2018年新增阅读人口接近3000万。在互联网平台上买书的人,在2018年平均每人多读了1本书。近几年来,电子阅读器、智能音箱等智能终端的日渐普及,使得纸电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上下班的路上,有人选择看剧,有人喜欢听歌,而阅读者们,还可以用大城市不短的通勤时间听书。且不说电子阅读器的出现解放了沉重的背包,各类音频APP的火热,更是解放了人们的双眼。更重要的是,知识类、音频类APP及内容的出现能够在短时间内,让人们发掘出自己的潜在阅读兴趣,在碎片化的时间中,对知识的积累做到丰俭由人。
《2018中国移动阅读市场白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10月,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达196.53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潜力也让一众阅读、音频APP成为了人们手机中的常驻嘉宾。短短的几年内,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付费意愿被培养的与日俱增。以知乎、得到、樊登读书会、十点读书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产品的出现,轻松聚集了一群渴求知识,试图以此寻求机会改变命运的群体。寻求“志同道合”的阅读伙伴交流分享变得更加容易,社群的出现,让分众化的引领与抱团,同样出现在了“阅读”这件事上。
编辑 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