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朗两新书首发,展示多彩非遗与民谣

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叶惠涛 文/图
2019-04-17 13:00
摘要

还有延续已久的娘母会、点灯、元帅公诞等古老习俗……东莞市大朗镇这些优秀的传统非遗在《薪火弦歌——大朗传统文化寻踪》一书中得到深刻的展现

传承百年的舞狮、舞麒麟、木偶戏;勾起舌尖上记忆的水平鹅饭、春明茶、荔枝干;还有延续已久的娘母会、点灯、元帅公诞等古老习俗……东莞市大朗镇这些优秀的传统非遗在《薪火弦歌——大朗传统文化寻踪》一书中得到深刻的展现;而另一本传统文化书籍《锦时素韵——大朗民谣拾絮》则以当地流传的大朗方言民谣为蓝本,从口耳相传的歌谣里留住了美丽乡愁的记忆。

4月17日,东莞市大朗镇在蔡边宗祠举行这两本新书首发仪式。大朗镇委委员蔡培光,大朗镇宣传文体局以及各村(社区)宣传委员等出席活动。

让大朗优良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据了解,这两本书是大朗镇委镇政府深入推进“文化强镇”建设、不断全镇提升文化软实力、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见证。活动现场展示了木偶戏、舞狮、舞麒麟等多种形式非遗,以及由小学生演绎当地民谣,精彩纷呈。

大朗镇委委员蔡培光说,大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始建于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历史上一度成为东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深厚的人文积淀,纯朴的乡音乡情,绚丽多姿的非遗文化,成为大朗这片热土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薪火弦歌》和《锦时素韵》这两本书,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背景与文化传承下的优秀文化成果。

蔡培光表示,两本书历时多年,编委会成员们走街串巷,进宗祠,走农户,访乡贤,查典籍,梳理来龙去脉,撷取精彩故事,让大朗优良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为大朗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这是一件造福社会的好事。

搭起传承大朗文化的桥梁

《薪火弦歌——大朗传统文化寻踪》一书中,收录了12项大朗当地的市级非遗项目的来龙去脉,涵盖了包括龙舞、醒狮、木偶戏、春明茶、娘母会、荔枝干等,既有与非遗传承人的对话专访,也有图片展示非遗的制作流程,条分缕析,图文并茂,将珍贵的非遗口述和图片档案多方位呈现,为保留这些珍贵而日渐式微的非遗项目留下宝贵的文本素材。一项项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纳入非遗,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和传承传统,让这些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根,连接脚下的土地和过去的历史。

而在《锦时素韵——大朗民谣拾絮》一书,主要以大朗本土方言民谣为蓝本进行搜集整理,大朗宣传文体局联同大朗中学老校长,以及全镇文化骨干力量,他们走街串巷,访记事老人,进一步收集和充实大朗民谣的宝库。书中收录了婉转唱彻出嫁女感念亲恩的《哭嫁歌》、反映劝人莫沉迷赌博的《戒赌歌》、调皮搞怪备受儿童喜爱的《卖龙歌》,都是大朗本地至今依然口耳相传的地方民谣,深受群众的喜爱。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通讯员 叶惠涛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