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交换价值的来源在哪里
朱海就
2019-04-16 22:55

货币昨天的交换价值被今天的交换价值代替,今天的交换价值又被明天的交换价值替代。如此这般,货币的交换价值一步步地从久远的过去传递到现在,再传递到未来。

货币的价值就是货币的购买力,也即它所具有的交换价值。那么,货币价值的来源是什么?有的人可能会说 “是政府规定出来的”。但这显然不是让人满意的回答,政府只能规定某种形式的媒介是货币,但却不能规定它的购买力,否则就无法解释货币购买力的变化,以及为什么在有的国家,货币会失去购买力,变成废纸。

我们说,其他商品,比如面包,可以直接满足我们需求,有使用价值(价值),这种价值也使面包具有了交换价值。但货币不一样,货币不是先有了使用价值才有交换价值,而是有交换价值时才有使用价值,如货币失去了交换价值,就没有任何价值。

既然货币的价值在于交换价值,那么怎么解释货币交换价值的来源呢?如像解释面包的价值那样,从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来解释是解释不通的,因为货币的使用价值主要就是它的交换价值,再用使用价值去解释其价值来源,等于循环论证了。另外,或许有人会用生产货币所花的时间和成本来解释货币价值的来源,但这也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生产货币,尤其是纸币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是很少的,这解释不了货币所具有的购买力。

米塞斯的一个杰出贡献就是回答了上述问题。他成功地把货币价值问题纳入到“边际效用”这个统一的价值理论中,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符合逻辑的解释。在说明米塞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之前,首先要区分两个问题,即货币价值的来源问题和什么因素影响货币价值的问题。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主流经济学家往往把这两个问题混淆在一起,用后者代替前者。比如,他们用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来说明货币购买力的变化,但这只是部分地说明了影响货币价值的因素,没有触及货币价值来源问题的实质。

米塞斯认为,货币今天的交换价值是建立在昨天之上的,而昨天的交换价值又是建立在前天之上的,这样追溯,一直追溯到最初这种商品(黄金)不是作为货币来使用时的使用价值,比如黄金所具有装饰功能。这种使用价值当然会产生边际效用,它使该种商品具有了最初的、非货币用途的交换价值。人们在一开始之所以接受这种商品,并把它作为交易媒介来使用,是因为它具有这种“非货币”的使用价值,从这种“非货币”用途的交换价值中逐步地产生了“货币”的交换价值,这也是这种商品变成货币的过程。

米塞斯的这一理论被称为“回溯理论”。根据这一理论,货币的价值要回溯到某一点上,在这一点上,这种商品(黄金)不是因为拥有交易媒介的用途而有价值,而是因为它的其他用途而有价值。正是这种价值使货币具有最初的交换关系,在这种交换关系的基础上产生了“货币”的交换关系,也使这种商品具有了“作为货币”的交换价值。当这种商品成为货币之后,交换价值就是其价值的主要构成,即便该种商品最初的非货币功能已经丧失,它所拥有的交易媒介功能仍然会使它具有价值。“回溯理论”不仅适用于商品货币(如黄金),也适用于信用货币和不兑现纸币,即信用货币和不兑现纸币的交换价值也是可以这样追溯的。

一旦这种商品被用作货币使用之后,就建立了这种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产生这种商品和其他商品的交换比率,为货币价值的进一步评价提供基础。货币的价值变化过程是一个包含人们主观评价的历史连续过程,每一时刻的货币价值都包含着过去人们对它的价值评价。货币的交换价值无时无刻不在被评价中,人们对货币后一时刻的交换价值的评价,是以对前一时刻的评价所产生的交换价值为基础的。比如,对货币今天的交换价值的评价,产生了货币今天的交换价值,它构成人们明天评价货币价值的基础。

就这样,货币昨天的交换价值被今天的交换价值代替,今天的交换价值又被明天的交换价值替代。如此这般,货币的交换价值一步步地从久远的过去传递到现在,再传递到未来。但也要指出的是,货币过去的价值与货币现在的价值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也即两者之间只有“联系”,但没有“因果关系”。

米塞斯的“回溯理论”完美地解释了货币价值的来源,这是一个“纯理论”的解释,也让我们看到了经济理论的独特魅力。(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

编辑 李宇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