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称人工智能技术正快速融入医疗 你喜欢机器人看病吗?
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2019-04-13 18:34

人工智能概念自1956年被首次提出以来,经过60多年的演进与发展。在超级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和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强烈需求的推动下,人工智能已经在各行各业显露身手,呈现出跨界融合、人机协同、自主操控、深度学习等特征。随着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快速融入医疗,正在重塑医疗服务模式,改变医院未来。

4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首部《人工智能蓝皮书: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并指出,我国医学人工智能领域外文科技论文和专利申请、专利公开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产业投资加速,临床应用研究处于积极探索之中。人工智能可以在医学影像、健康管理、疾病风险预测、虚拟助理、药物设计、临床诊疗等医疗行业多个环节发挥作用,但随之而来的伦理风险也不容忽视。

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尽管目前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常态化的应用,而且还受到一些政策、法律和伦理等方面的限制和约束,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以及医疗资源匮乏弊端的显现,医疗人工智能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其产业也将越来越成熟。

蓝皮书认为,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随着医疗健康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医疗机构及各类医疗健康服务型企业会产生大量的医疗健康数据,包括医疗图像、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这些医疗大数据进行语义分析和数据挖掘,并实现对部分疾病的早期预警或自动诊断。这些应用主要体现在九个细分领域,包括疾病筛查和预测、医院管理、健康管理、医学影像、电子病历/文献分析、虚拟助手、智能化医疗器械、新药发现、基因分析和解读。

同时,医疗AI产品将正式被批准成为医疗器械,医疗智能化应用的监管将越来越规范和严格,对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蓝皮书认为,在国内医疗信息化和分级诊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与临床医疗服务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使患者能够更快速地获得医疗服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慢性病、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以人力为主的各类卫生资源配置不足、分布不均的困境越发凸显,AI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将在医疗领域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并将成为实现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手段。

但蓝皮书也分析认为,我国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五方面挑战:政策与监管的挑战、技术和人才的挑战、数据库建设的挑战、商业模式与运营的挑战、法律与伦理的挑战。

78.4%的人对医疗人工智能持支持态度

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互联网+医疗”变革的新引擎,而衡量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否已经进入新阶段,国民是否对医疗人工智能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蓝皮书运用问卷调查法在全国范围内随机抽取2500名研究对象,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整体比较支持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医疗上的应用引起很多讨论、关注和遐想,其中78.4%的人持支持态度;而随着医疗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国民对医疗人工智能影响力的感受也在逐渐加强,71.44%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一点”人工智能对医疗的影响,“感觉很明显”的占比为16.88%,而仅有11.68%的人认为“完全感受不到”人工智能对医疗的影响,说明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渗透并影响人们的生活。

人们的生活体验将更加丰富多彩,人工智能将人们从基本医疗劳动如输液、看护乃至常规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当中,人类依赖的医疗将会得到更多的发展。

蓝皮书称,目前人们了解人工智能的主要渠道是影视作品和新闻媒体,占比分别为73.48%和72.16%。人工智能是内涵十分广泛的科学,在医疗领域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其中77.12%的人认为“提高诊断效率”为医疗人工智能的最大优点。

不过,蓝皮书也指出,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应该考虑这些技术带来的弊端。在调查中,“智能仪器应变能力差,更相信传统的医疗模式”“智能仪器可能泄露患者的隐私信息”“仪器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对医疗相关人士的就业产生影响”等相关弊端占比较为均衡,国民普遍认为在医疗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规避其存在的缺点也不可忽视。

多数医院对医疗人工智能仍持观望态度

蓝皮书指出,中国医疗行业长期存在优质医生资源分配不均、误诊漏诊率较高、医疗费用成本过高、医生资源供需缺口大等问题,医疗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计算的高效,尤其在数据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脑力劳动密集型行业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将改善我国医疗行业现状。

2015年以来,各相关政府部门陆续发布了近20项人工智能相关政策,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行业融合、产品落地等。与此同时,市场资本大量涌入医疗行业,商业巨头在医疗产业广泛布局。

数据显示,面对医疗市场迫切的需求,在技术和政策的推动下,目前,中国医疗人工智能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医疗”市场规模达到96.61亿元,增长37.9%;2017年将超过130亿元,预计增长40.7%。根据健康点《2018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发展》的统计,截至2018年6月,中国共有89家医疗人工智能创业企业获得投资,总金额约219.38亿元,仅2018年上半年就发生18起投融资事件,其中8起融资超过亿元。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创业企业纷纷涌现,试图分得一杯羹。

蓝皮书指出,我国医院在医疗人工智能投入方面则远未“火力全开”,大部分仍持观望态度。参与调研的95家医院中,超过三成的医院近3年来未在医疗人工智能方面有所投入,有投入的医院中四成医院投入低于50万元(年均不足20万元),投入上千万元的医院占比仅5.3%。说明虽然医疗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但医院并未广泛进行大规模投资,更多处于观望状态或与企业共同探索的阶段。

蓝皮书认为,目前,大多数医疗人工智能产品还在试验阶段,产品距离真正落地还有距离,比如行业缺少统一标准进行监管、复合型人才不足、数据结构化较差、机器学习训练需要结合权威临床专家知识经验、算法有待提高、技术仍待完善等,这些是医院持保守态度的主要原因。

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