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11日,深圳首例肝移植患者芦国信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进行了他的首次肝移植手术。原本5月22日生日的他,从此将过生日的日子改在了4月11日。每年这个日子,他都会来到医院,和医务人员一起庆贺换肝后的“新生”。
11日是他17岁“换肝生日”,深圳市人民医院移植俱乐部买来蛋糕,为其过了一个俭朴而又充满温情的生日。
17年来,被人们亲切称为“芦工”的芦国信,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换肝岁月过得充实而又精彩。
两度换肝他坚强面对
芦工今年76岁,退休前是大亚湾核电站的一名工程师。2002年被确诊为晚期肝硬化,只有移植才能保命。2002年4月11日,芦工在市人民医院接受第一次肝移植手术,这是我市首例原位肝移植。市人民医院组织了15个科室业务骨干密切协作,由时任肝胆外科主任的余小舫和副主任鲍世韵共同完成手术,手术很成功。然而,手术两年后,出现了严重的排异反应。医院决定为其进行 。
为了寻找合适的供体,鲍世韵主任当年曾七次去捐献的现场,最终寻找到了最为匹配的供体。这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捐献的肝脏,“肝脏质量非常好,血型等各方面指标都很匹配。”
2004年8月26日,芦工进入手术室进行二次移植。此时身高1.68米的他体重已不足40公斤,瘦成了皮包骨。看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医务人员都很担心他扛不过术后的各个关口。“术后第二天,我去ICU看他,已经瘦得缩成一团的他,向我挥挥了手臂,握紧拳头说‘加油!’我当时感动地眼泪就快下来了。我和医护人员说,一定会有奇迹。因为他有顽强的求生欲望!”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建红回忆说。
术后,芦工体重不断上升,暗淡的脸上也逐渐红润起来,1个多月就出院了。没多久,还出门去旅游了。目前,他的肝脏功能各项指标都非常正常。
信任和理解他和医生成为朋友
“感谢你们,让我多活了17年!”在生日会上,芦工一一握着当年治疗他的医务人员的手感激地说。这些年,他和这些医务人员们都成为了老朋友。
作为当年芦工的手术医生之一,这些年来鲍世韵主任也一直关心着芦工的身体。他告诉记者,芦工和医护人员的关系已经不是医患关系,而是亲人般的关系了。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患者,对医务人员很理解,特别配合医务人员。”鲍世韵说,当年深圳市的肝移植手术还是空白,市人民医院也是第一次做这个手术。芦工本来也可以选择外地的医院,但他还是选择相信市人民医院,并且包容和理解医务人员。所有的医瞩他也都不折不扣认真执行,用信任和医务人员一起去共同战胜疾病。
“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太太。术后,在ICU,我们看到芦太太每天都精心煲各种汤,做各种好吃的来给芦工补身体。只要有芦工的地方,就能看到他的太太。这些年来,她一直无微不至地细心照料芦工。”鲍世韵主任说,每年芦太太还亲手缝制香包,做一些好吃的小吃,来科里看望医务人员。
术后重生他积极面对人生
作为深圳肝移植的第一人,芦工热心社会公益活动。他在2003年初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肝移植患者俱乐部”,现在发展成“器官移植患者俱乐部”。
有些患者移植前担心害怕,他特别热心地“现身说法”,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我一出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成功例子,病人自然会增强信心。”芦工认为信念非常重要,而且必胜的信念“传染”给别人也很重要。他还每年定期组织活动,搭起移植患者交流的平台。尽管几年前,他因为年龄大卸任了俱乐部会长的职务,但他还是活跃在深圳“移友”的微信群里,热心地帮助大家解答问题。
他积极推动移植后抗排斥的药物纳入医保,减轻患者负担;同时他也是当年积极推动《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移植捐献条例》出台的患者代表。
“我现在的生活很忙,过得非常充实。”芦工说。“他手下有300多个老太太!”芦太太笑着告诉记者,芦工已经担任了10年的长城社区老年协会的会长,带着老人们唱歌、跳舞,外出表演、旅游,成为了园岭街道最活跃的社区老年协会。
编辑 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