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提升台风暴雨灾害防御能力重点任务实施方案》正式出台
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刘雨阳/文 读特记者 何龙/图
2019-04-03 09:58

一场台风暴雨过后,工作人员正在清理路边倒下的树木。

核心提示

台风暴雨是影响深圳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对于城市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灾害防治的重要论述,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于防汛防台风工作的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构建我市台风暴雨灾害防治体系,近日,由市三防指挥部牵头制定的《深圳市提升台风暴雨灾害防御能力重点任务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方案》的制定出台,明确了深圳未来三年提升台风暴雨灾害防御能力的重点工作任务,将全面提升我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供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38项任务措施直指薄弱环节

2018年9月,强台风“山竹”对深圳造成严重影响。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省委和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按照市委部署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全面动员、全心投入、全力以赴,奋力夺取了台风“山竹”防御战的全面胜利。然而,在此次台风灾害中,也暴露出我市在基础设施抗风能力、城市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山竹”过后,市三防指挥部委托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开展台风灾害调查评估工作,第一时间组建涵盖地质灾害、建筑和工业安全、消防和应急管理、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专业技术团队,系统梳理总结台风应对工作中的难点要点,并从技术到管理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措施建议。

在“山竹”灾害调查总结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市三防指挥部结合我市实际,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按照“问题牵引、软硬结合、长短期兼顾”的原则,牵头制定了《深圳市提升台风暴雨灾害防御能力重点任务实施方案》,《方案》共提出38项具体任务,分别从机制体制、规范标准、工程建设、科研项目、培训教育等五个方面,针对梳理出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解决方案和强化措施。

着重以防为主减轻灾害风险

笔者了解到,新出台的《方案》着重体现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前风险转变,完善机制,补齐短板的中心思想。

“具体来说,新《方案》具有四大特点。”市三防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一是系统化,充分考虑到提升台风暴雨灾害防御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明确了各项任务的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并以逐步推进的方式确定任务完成时间,从机制体制、规范标准、工程建设、科研项目和培训教育五个方面多管齐下,整体提升台风暴雨灾害防御能力;二是人性化,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点关注民生问题,针对灾后树木倒伏、避难场所管理不完善、城市生命线系统中断等与市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或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均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和部署;三是智能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加快自然灾害仿真模拟、应急指挥智能平台等科技成果研发与运用,加快推进新一代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等,将大大提升未来灾害预判和应急指挥工作智能化水平,实现由灾害被动防御向主动防御的转变;四是精细化,部署多项任务提升各类极端天气情况下城市管理制度精细化水平,包括研究精细化“四停”“五停”及相应恢复方案、灾害天气道路交通管制机制以及避难场所救助保障机制等。

三年逐步推进“补齐”防灾“短板”

《深圳市提升台风暴雨灾害防御能力重点任务实施方案》的实施时间为2019年至2021年。其中,2019年预计完成工作11项,2020年预计完成26项,2021年完成1项。

据了解,在2019年,需要完成的项目包括:研究精细化“四停”“五停”及相应恢复方案、建立灾害天气道路交通管制机制、健全完善三防应急预案体系等制度建设类工作,以及完善路灯、广告牌、交通护栏等户外设施管理规范、完善灾害威胁区域人员转移安置工作指引、制定台风、暴雨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指引等规范标准等。2020年,将完成大部分的工程建设类任务,包括提升城市防洪潮、排涝能力、提升极端天气情况下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等。2021年将完成深圳市广电应急广播系统建设。

深圳市提升台风暴雨灾害防御能力重点任务实施方案》亮点解读

建设广电应急广播系统,扩大覆盖人群

目前我市已实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13种发布渠道一键式发布,预警信息1分钟之内可服务于公众。下一步将逐步健全灾害和监测预警信息公开机制,充分考虑不同人群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需求,建设灾害风险提示、监测预警信息统一发布与查询平台,建设广电应急广播系统,实现应急信息分类型、分级别、分区域、分人群的有效传播。

对标国际先进城市,“升级”防洪排涝系统

深圳一直致力于打造更加安全的城市防洪潮防御体系,但目前与国际先进城市的防洪潮标准仍有差距。下一步将采取结合实际、适当超前原则,根据《深圳市防洪潮、排涝新增项目建设计划(2019-2020年)》及近年水务规划,开展易涝风险区整治、河道综合整治等防洪潮、排涝能力提升等建设项目,补齐排水、防涝、防洪潮设施短板。

规范避难场所管理,确保人员安全

双管齐下,全面提升人员疏散及防灾避难场所避险救助安置保障能力。一方面健全避难场所救助保障机制,对避难场所的开放机制等进行细化完善,规范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使用,着力提升避难场所安全可靠性,对不满足安全要求的避难场所进行除险加固或更新改造。另一方面针对我市(超)高层建筑物数量较多的现状,研究制定其极端天气情况下疏散预案及指引,强化人员培训并开展演练。

建设陆海一体化评估系统,提高预警能力

完善水文、气象、海洋等监测预警和基础站网。完成海洋监测预报中心观测设备的更新和升级,研究制定海洋探测站点布局方案。补充建设水库、河道水文监测站点。加快街道落地气象站建设,增加高层建筑上设气象站。建立陆海一体化精细化决策服务支撑系统,为防灾决策提供格点气象监测预报、风雨浪潮洪综合信息和灾害影响预估信息。

缓解树木清运难题,方便灾后出行

标准先行,开展城市主干道行道树树种选择、栽植等各环节防风规范研究工作。同时,进一步明确台风来临前树木修剪、防风加固等工作机制及灾后树木清运保障机制等。通过研究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方案、优化台风来临前生活垃圾、绿化垃圾处理等工作机制和灾后垃圾清理运输保障机制,缓解灾后绿化垃圾清运难题。

完善巨灾保险机制,加强社会保障

深圳率先全国实施巨灾保险制度,经过4年多的探索实践,从2019年起,实施新一期巨灾保险,针对16种自然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进行保障,只要人在深圳,不分户籍、国界、停留时间,不论是受灾群众还是参加抢险救灾或见义勇为人员的伤亡,在遭遇“天灾”时,都能得到一份救助保障,个人最高救助额度达到25万元。 未来,深圳市巨灾保险将在探索实践中继续引领全国,进一步优化保障范围、赔付效率,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助力全市防灾减灾建设,探索灾害风险分担机制,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水平。

编辑 刘彦

(作者: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刘雨阳/文 读特记者 何龙/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