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慎终追远 传承良好家风 听专家讲述清明祭祀民俗

​读特记者 罗莉琼
2019-04-03 08:04
摘要

给市民补上一堂生命教育课清明节总绕不开死亡这一话题

又到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是一个祭扫的节日,清明祭扫有哪些民俗?读特记者2日采访了殡葬行业专家潘争艳,她表示,古人有坟前插柳的低碳绿色祭扫习俗,清明慎终追远,也是一个传承好家风的日子。

“在新时代,市民在清明祭祀传承良好家风的同时,社会也需要给市民补上一堂生命教育课,让市民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多思考生命意义,体会生命之美。”中国殡葬协会殡仪服务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殡葬协会常务副会长、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学院客座教授潘争艳说。

传承好家风用鲜花祭故人

清明节期间,市民到墓园、革命烈士陵园祭祀先祖和革命英烈。记者采访发现,随着文明祭祀的理念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用鲜花代替纸钱香烛进行祭祀。

“清明节烧纸钱是常见的祭祀方式,不过这样的方式会污染环境,也存在发生火灾的危险。随着时代的发展,市民更接受鲜花、音乐、网络等个性化的祭扫方式。用鲜花代替烧纸寄托哀思,保护环境,这也是每一个市民的责任。” 潘争艳说,古人过清明节也有低碳且文艺的习俗,比如剪除墓地周边的杂草,在坟前插上杨柳等。

与古人相比,现代有些市民的祭扫方式变了味。每逢清明节,销售纸钱的店铺生意异常火爆,为了得到祖先的保佑,有些市民甚至将纸钱升级为豪车、别墅等祭祀品。“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可以说,清明节还是一个家族团聚传承好家风的日子,我们要传承先祖的优秀品质,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而不是要给祖先烧多少纸钱。”潘争艳表示,祭扫不在于形式,而是要更加走心。

给市民补上一堂生命教育课

清明节总绕不开死亡这一话题。“你知道什么是死亡吗?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了之后又将去哪里?”面对这些问题,记者日前在吉田墓园采访发现,很多市民总是避而不谈。

“对死亡充满恐惧,家人临终时整个家庭感到无助,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人们对生命没有正确的认知。我一直呼吁政府部门、学校和社会等,要给市民补上一堂生命教育课。”潘争艳说,在国外,生命教育课程从幼儿园开始设立,有些学校将生命教育作为独立学科,有些学校将生命教育渗透到生物等多个课程中,学校与养老院合作开展临终关怀项目等。“家长们可以从植物枯萎、动物死亡等角度,与孩子们谈论死亡,让孩子正确理解生命。此外,通过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拍摄生命教育影视片、在清明节和殡仪馆等特定环境下直面死亡等方式,让孩子认识生命的价值。”

为了填补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的缺失,深圳正在积极行动。记者从市殡管所获悉,深圳将在吉田墓园建设生命文化园,该项目已经立项。生命文化园将通过策划特定丧礼、生命文化大讲堂等方式,让社会各界走进殡葬行业。生命文化园建成以后,市民将能看到生命之美、人性之美,懂得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珍惜当下,让社会更加和谐。

编辑 刘彦

(作者:​读特记者 罗莉琼)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