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深圳还是个小渔村,当然谈不上有什么美术创作。后来深圳成了经济高速发展的特区,但很多文化人对深圳是不屑一顾的,认为深圳不过是是暴发户聚集之地,充满铜臭味,是个文化沙漠。40年后,当我们再回头看深圳市,我们突然发现,深圳不仅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城市,而且致力于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已然成为现代文明的引领者,甚至影响或改变着我们这些不在深圳的人的生活。就美术来讲,今天的深圳已经拥有了“深圳水墨画双年展”“观澜版画”“大芬村油画”“雅昌艺术网”“深圳文博会”这些响当当的美术品牌活动、品牌企业等,曾经的“美术洼地”已经演变为中国美术的一个高地。
深圳,这个创造了“中国速度”的神话般城市,也为我们创造了中国美术的一段神话,他是如何能做到的呢?他又有怎样的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去学习和借鉴,他在将来的中国美术发展中充当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
配图:深圳美术馆。
一、筑巢引凤,人才为先,深圳美术如今蔚然成军且风格多元、富有活力
古人云: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任何事业的拓展,都离不开具体的时势和那些引领者。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时代,就没有深圳奇迹的产生,如果没有一些重要美术家的带领,也不可能创造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深圳美术的神话。
正是因为深圳在引进人才和制度机制上的大胆创新,深圳才有可能拥有改变深圳美术的一些关键人物。深圳曾筑巢引凤,邀请陆俨少、关山月、宋文治等大家支持深圳,更重要的是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全国知名且当时正年富力强的艺术家加盟深圳美术,如董小明、王子武、其加达瓦、宋玉明、孙振华、严善錞、梁铨、鲁虹、陈湘波、邹明、应天齐、刘子建、周凯、郭西元、梁宇、杨晓洋、马顺先等。
每一位艺术家选择深圳,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梳理。限于篇幅,只说一位横跨创作与领导岗位的画家董小明。董小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此前,他在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工作。在北京工作期间,他曾主持过全国美术展览和艺术委员会等工作,历任多项全国展览评选委员,并曾组织、策划“’88北京国际水墨画双年展”等活动。他在美术界这样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和全国美术界这样广泛的交往,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的,他的到来,让深圳一下子就有一个直接对接全国美术的联络员。他南下深圳工作的时候才40多一点,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到深圳工作后,曾先后任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深圳市文联主席,深圳画院院长,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执行主席等文化单位的重要领导职务。正是深圳提供给他施展才华的平台,使得他有能力去推动和开展一系列影响深圳美术版图的工作,如“首届城市山水画展和研讨活动”、“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当然,如果没有他在北京工作所积累的丰富的美术经验和人脉资源,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深圳来说,要请来那么多全国美术界的著名艺术家,以及获得文化部、中国美协等方方面面的支持,也是很难想象的。深圳让董小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华,他把深圳的美术活动组织开展得有声有色。尤其是“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的持续举办,不仅深刻影响了深圳,也深刻影响了水墨画的发展。董小明在成就深圳美术传奇的同时,也创造了个人的艺术传奇。正是在深圳,他完成他自己艺术创作风格的华丽转身,将其传统的水墨艺术风格发展到当代艺术的新领地。有评论认为:“在过去30年里,董小明就不断地在传统与现代这个课题中思考与探索,他的作品所展开的实验性和综合性、所具有的多维性和独特性,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具有典型的意义。”诚如所言。
正是有了这些人,才能创造深圳的这些事。此次主题为“打开的窗口是美丽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深圳建市40周年美术作品展”,由董小明担任总策展人,共展陈172件(套)优秀作品。主办方自己说是“既有深圳各个艺术机构四十年积累的馆藏精品,也有深圳艺术家历年美术创作中的精品佳作,还有部分是关心、关注深圳发展的国内艺术家们的新作,作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水彩、雕塑、装置、设计海报及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它们以艺术的形式生动地呈现了深圳精神文明建设和文艺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是深圳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进京展览。”确实,这个展览全方位展示了深圳建市40年来美术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此次展览中深圳本土艺术家画深圳特区改革发展40年的主题创作,这些作品围绕深圳改革开放40年建设的伟大主题来创作,作品尺幅大,艺术样式多样,呈现出深圳美术海纳百川的品质,今天的深圳,本土美术家已经蔚然成军了。深圳美术军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一支风格多元、富有活力的创作队伍,他们中间的不少人已经是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美术家。
二、以超前的学术视野收藏现当代中国美术、打造品牌展览、建设一流设施
深圳美术的故事很多,从哪里说起呢?就从此次展览说起吧。此次展览有一个关于40年来深圳美术发展重要历程的文献陈列,能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深圳这座城市美术事业40年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果。通过这个文献陈列展,我们能看到深圳以超前的学术视野打造品牌展览、建设一流设施的发展历程。
(一)以超前的眼光成谱系收藏现当代水墨作品
深圳美术与深圳这座城市40年历史一样,都体现了一个“新”字。正如此次展览文宣中所说,这个“新”不仅是深圳美术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产生持续影响的思想动力,同样,也是深圳这座年轻的国际大都市安身立命之本。正是这“新”,它创造了中国美术的“深圳经验”;还是这“新”,使得深圳收藏了现当代中国美术尤其是水墨的一段历史。可能除了中国美术馆,在全国很难找到第二个城市能象深圳这样如此全面而系统地收藏中国现当代水墨画。毫不夸张地说,深圳已经是拥有现当代中国水墨画的“富矿区”。从这次展览的收藏展部分来看,新中国美术史上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中国画流派及其代表性大家的作品,深圳都是成谱系地收藏了。岭南画派的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林墉、陈永锵、方楚雄、李劲堃等自不必说,京津画坛的蒋兆和、李可染、吴作人、王雪涛、李苦禅、叶浅予、姚有多、启功、吴冠中、黄胄、周思聪、卢沉、贾又福、龙瑞、王明明、史国良、田黎明等;浙派的潘天寿、陆俨少、方增先、周昌谷、诸乐三、舒传曦、冯远、曾宓、童中焘、姜宝林、吴山明、刘国辉、陈向迅、林海钟等;长安画派的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郭全忠、王子武、刘文西等;新金陵画派的傅抱石、林散之、宋文治、亚明、宋玉麟、常进等;海派的刘海粟、朱屺瞻、谢稚柳、程十发、唐云、吴青霞、刘旦宅、应野平、陈佩秋、施大畏、卢辅圣等;此外象四川的彭先诚、湖北的周韶华、朱振庚、聂干因,云南的王晋元等等。大凡中国各地各流派的大家,深圳都收藏有作品。在其他的省市看来,要收藏这么多水墨名家的作品,那是多么艰难。但深圳以其超前的眼光和开阔学术视野,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些藏品,是深圳持续40年坚持收藏才积攒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就开始收藏国内的著名画家如刘海粟、李可染、陆俨少、关山月、黎雄才、宋文治等人的作品,后来又得力于“深圳水墨画双年展”等学术活动,深圳花了今天看来并不多的收藏费就收藏到中国画及其延伸的水墨画、现代水墨画、当代水墨画、新水墨画、都市水墨等各类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
(二)以学术引领展览,“都市水墨”成为“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的学术引擎
传统中国画是与传统中国的农业文明相关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画的体格开始发生现代转型,传统文人画开始向“画人文”转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画在进一步探索中国画的现代性问题时,直接面临了“水墨与都市”这个学术课题。“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在举办伊始,就抓住了“水墨与都市”这个课题,从“城市山水”起步,到“都市水墨”的系统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开展,深圳持续推动这一课题30余年,在理论与实践上都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1.都市山水画。 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建设新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画现代化”的艺术思想的双重推动下,现代工业和城市建筑等元素被山水画家不断地融进山水画创作当中。改革开放以后,不少画家开始探索“城市山水”创作并进行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伊始,深圳就以“城市山水画”为主题策划展览和相关研讨会,推动当代山水画家对城市和山水画关系的思考和实践的全面探索。旨在用本土绘画表现当代城市生活,力求以富有时代感的水墨语言创造水墨艺术的新图式。“城市山水画”作为一种绘画题材,越来越多地承载着当代人对于现代生活的思考,“都市山水”的概念就这样被时代推选了出来。
以水墨画都市,技法上必然需要创新,而面对都市的审美态度以及艺术思维也必须突破,只有建立在艺术新思维下的水墨语言才能够去面对现代“都市山水”,并表达我们对现代都市的情怀 。致力于“都市山水”创作的画家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绘画当中都带有实验性和新的趣味。这其中,深圳本土的水墨画家如董小明、宋玉明、邹明、杨晓洋等在“深圳水墨画双年展”上也屡屡有佳作。
2.都市水墨。 事实上,自人类社会步入以都市为中心的现代文明以来,各领域的思想者与实践者们都一直试图用各自的语言去描述“现代都市” 这个不可回避的存在。从过程中看,无论是具象的展开解析,还是抽象的概括归纳,所有对于“都市”的追问最终都会指向一个基于“人文关怀”的问题:在现代都市里,人是怎样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人又将何去何从?
“都市山水”无疑是指向这样的人文命题,但显然这个概念还有它的局限性,于是从创作与理论思考再能体现多方向探索的概念——“都市水墨”——越来越多地被使用。这些应势而生的“都市水墨”的创作体现出时代区段的特征,也体现着多样性并存的时代包容性,诸多的思考与艺术实践在“都市水墨”里展开。今天我们说的“都市水墨”既是说一种题材,也是说一种艺术形式。题材也好,形式也罢,都是艺术家将自己对“都市之象”和都市里“众生之象”的体悟投射到水墨律动之中,真实地阐述了自己对“现代都市”的理解和感悟,真切地表达自己对“都市”的情感和关注,使自己的艺术创作与人们的生存状态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成为“现代都市”中“人”的内心精神的写照,展现出“现代都市”的情趣意蕴与生命精神。
近30年来,都市水墨成为“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的学术引擎,推动深圳在“都市水墨”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将“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打造为中国美术界的一个著名展览品牌。
(三)“无中生有”的关山月美术馆是深圳建设一流美术设施的一个典型
“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作为深圳二年一次的水墨艺术盛会,它不是哪一个美术机构的事,而是深圳画院、深圳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这些美术机构共同的事。通过类似“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这样的品牌展览,深圳这些美术机构的美术队伍得到了锻炼,收藏得到充实,品牌得到了提升。2011年,全国评选出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9座,其中就有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创建关山月美术馆就是深圳敢于“无中生有”的创造之举。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作为“岭南派”代表性画家的关山月无疑是个风云人物,深圳并不是关山月长期工作生活的地方,在深圳建他的美术馆是要点想像力的,但深圳敢于出手并做通了关山月的工作,在关老还健在之时,关山月美术馆于1995年奠基开工,并于1997年开馆,关山月美术馆的落成标志着深圳拥有了海内外收藏关山月作品最齐全的美术馆。该馆目前收藏存放着813件关山月先生各个时期的精品力作,这是深圳的一笔巨额的文化财富。同时,深圳也拥有了关山月美术馆这样标志性的文化设施。这还不是深圳最厉害的地方,全国名家纪念馆、美术馆有些也收藏不菲,但对藏品的研究、展示却普遍用心不够,而深圳在研究、展示以及推广关山月书画艺术上是其他名家美术馆难以望其项背的。据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介绍,关山月美术馆将关山月及岭南画派的艺术置于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这一历史框架之中,在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领域持续推出的一系列专题展览与研究,还策划引进了20世纪中国美术大师系列和名家系列展览,举办了李可染、傅抱石、黄宾虹等一系列名家的展览。通过以展览带动研究,以研究提升展览,关山月美术馆在关山月研究、当代美术研究和美术馆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水墨家园·近观可意——李小可作品展”2017年在关山月美术馆举行。资料图:读特记者 齐洁爽 摄
关山月美术馆作为以关山月个人名字命名的美术馆,具有名家纪念馆性质,但同时又是拥有现代美术馆设施和功能的综合性国家级美术馆。开馆以来承办诸多国际性、国家级展览,诸如“第九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联合国国际摄联第24届黑白摄影展”“第1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等。据关山月美术馆官网介绍,为了与深圳的城市文化气氛相切合,关山月美术馆在全国其他美术馆对设计艺术还不太重视的时候,从2003年开始以设计双年展的形式为当代中国设计艺术构建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也为深圳成功申请“设计之都”称号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关山月美术馆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深圳建设一流美术设施的努力,而关山月美术馆正是深圳建设一流美施设施40年的一个典型,一个缩影。
三、中国艺术产业化、市场化的先锋与引领者
1.观澜版画与大芬村油画
观澜,是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如果说它与版画有什么渊源的话,那就是这里出过一位版画家陈烟桥。观澜版画村2006年开始启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圳市文联和宝安区政府联手打造,如今观澜已经声名显赫,国内外众多知名版画家签约入驻,并建成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设备上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一流的版画工坊以及国际艺术家村、陈烟桥陈列馆、观澜版画博物馆、版画学院教育实习基地等众多设施。这里已经是中国版画目前最活跃、最重要的创作基地、展览交流基地、市场流通基地,主要的版画活动有“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中国版画教育论坛暨师生作品展”等系列专业学术活动和众多个人或群体版画作品展。这其中,“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是中国所举办过的国际版画双年展中参与国家最多、参展艺术家最多、收件数量最多、作品质量最高、运作方式也最灵活的一次展览。”此外,观澜版画村是深圳文博会的一个重要的分会场,一年一度的原创版画交易会是深圳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文化产业活动。不仅如此,观澜版画主题和客家文化主题相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元素,使得观澜成为众多来深圳的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配图:大芬美术馆。
改革开放以来,版画发展陷入低谷,并不断边缘化,但就全国而言,深圳版画却是发展较快的。在关山月美术馆研究员张新英看来,深圳拥有其加达瓦、骆文冠、齐凤阁、应天齐、钟曦、隋丞等全国知名版画家,而且拥有中国唯一的版画学术刊物《中国版画》、唯一的总结性年度专业刊物《中国版画年鉴》,同时,与版画相关联的印刷业也是深圳的龙头产业,这些都为观澜版画基地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市场化运作,如今的观澜集原创、收藏、展示、交流、研究、培训和产业开发为一体,成为一个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如果说观澜是有深厚的人文资源为支撑的古村落,那么大芬村只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客家人聚居村落。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在大芬村租用民房,带领画工生产出口油画,逐渐形成大芬村油画自发市场,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如今这里云集了全国各地2000多名画家和画师,形成了以原创油画及复制艺术品加工为主,附带有国画、书法、工艺、雕刻及画框、颜料等配套产业的经营的大芬油画村。大芬油画村有黄江油画广场、茂业书画广场、集艺源油画城和大芬卢浮宫四个相对集中的展销中心,市场遍及全球,是中国最大的商品油画生产和交易基地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油画交易集散地。据统计,大芬村每年生产和销售的油画达到了100多万张,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元,被国内外的艺术同行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
如今的大芬油画村相继被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司、中国创意产业年度大奖评选活动组委会、广东省版权局、广东省旅游局、深圳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立市工作领导小组和深圳市知识产权局、深圳市版权局等单位,命名授牌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2006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广东省版权兴业示范基地”、 “广东人文历史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成为深圳市当之无愧的示范性文化产业基地。
2.雅昌文化集团:中国图书印刷界的“珠穆朗玛峰”和中国艺术品数据中心的最大基地
在今天的美术界,雅昌几乎无人不知。雅昌的图书印刷,被人誉为是“中国印刷的珠穆朗玛峰”,而雅昌艺术网是中国最大的美术类专业门户网站。
雅昌文化集团,1993 年创建于深圳,如今已成为一家立足于艺术领域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拥有北京、上海、深圳三大运营基地,杭州、广州、南京、成都、西安、合肥六大艺术服务中心,产品和服务遍及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雅昌成立伊始是在图书印刷上不断标新中国的印刷水平,它一方面强调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主动拥抱印刷新科技,使得雅昌艺术书籍印刷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近些年,雅昌印刷又在高仿真复制、雅昌艺术大书等艺术印刷产品上不断创新,屡获殊荣。依托雅昌印刷和雅昌艺术网,雅昌逐渐成为中国艺术品数据中心的最大基地,并向社会提供艺术品的数据采集、分类编目、存储与管理、专业应用等服务和艺术家、文博机构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雅昌还致力于艺术文献收藏、艺术推广、美育普及等艺术产品的开发,形成以艺术数据为核心,IT 和互联网技术为手段,覆盖艺术全产业链的平台。通过“为人民艺术服务”达成“艺术为人民服务”,雅昌做到了传承、提升、传播和实现艺术价值,成为卓越的文化艺术产业集团。
四、中国美术“深圳经验”的启示
40年,深圳从“文化沙漠”的“美术洼地”快速成长为“美术高地”,背后的故事很丰富、很精彩。通过以上的简单梳理,我们应该能感受到,中国美术的“深圳经验”对我们是有启示的,深圳通过筑巢引凤吸引和培育人才,打造品牌展览引领学术建设,通过政府引导扶持推动产业化发展,通过锐意创新不断开创了深圳美术事业新局面。正是深圳美术创造的这个“深圳经验”,让深圳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如今的深圳已经成为一个千万人口的大都市,GDP已经超过香港。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新使命。我们相信,深圳的美术事业将仍然是深圳大建设大发展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作者:王平,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艺术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辑)
编辑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