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谢作诗
2019-03-27 23:36

 提要:巴斯夏说,好的经济学家不仅看到看得见的,还要看到看不见的。逻辑上不是成本决定价格,而是价格决定成本。成本等于价格。

在对现实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应该与替代选择相比较。不能因为现实有缺陷,就说现实是不好的。如果没有更好的替代选择,那么有缺陷的现实就是最好的。反之,也不能因为现实似乎挺好,就说现实就最好。如果有更好的替代选择,那么看起来挺好的现实也不好。

巴斯夏说,好的经济学家不仅看到看得见的,还要看到看不见的。

困难之所在,是替代选择常常是看不见的,这就需要经济学家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几天前,有位学生对我讲,实施网约车管制以后,拥堵改善了,效率提高了。

这位同学就是只看到了看得见的,却忽视了看不见的。

讲个我的亲身经历吧。在没有实施网约车管制以前,即便晚上12点以后,我也能方便地叫车从杭州西湖回到下沙。然而实施网约车管制以后,11点就叫不到车了。有了这个经历,以后稍晚一点的活动,无疑我就不会参加了。这当然减少了拥堵,但是真的提高效率了吗?还要考虑因为取消本应参加的活动而带来的损失。两者相加,还能得出提高效率的结论吗?

又如,经常有人指责垄断高价。但什么是高价?高于成本定价就是高价吗?

成本是放弃的最高代价。由于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因此当企业已经投资生产出产品以后,以前的投入,不管花了多少钱,都不能再算成本了。那么现在产品的成本是多少?按照定义,还是其放弃的最高代价。无疑,这个最高代价就是产品所能卖出的最高价格。因为既然假设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产品必然被卖到最高价值的用途上。

这个价格由供求决定。企业家能卖高价,会尽可能地高卖,跟以前的投入完全没有关系。

逻辑上不是成本决定价格,而是价格决定成本。成本等于价格。

所以经济学讲,价格、成本、收益是一回事;在确定性环境中,经济利润为零。

这跟我们的直觉很是不一样。直觉上,成本怎么可能不影响价格?

不是成本,而是预期成本影响价格。预期成本是事情还没有发生时对成本的预估。预期成本高,供给就会少,价格就会高;预期成本低,供给就会多,价格就会低。怎么估计这个预期成本呢?人们经常依据现在的价格来对未来做出预期,就给人成本决定价格的错觉。

怎么判断垄断定价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只能和替代选择进行比较。可是既然是垄断,就意味着替代选择其实是看不到的。这就又需要经济学家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了。

为此,必须回到事物的原初状态。在没有飞机、汽车的年代里,铁路无疑是垄断了。然而垄断的铁路到底提高了还是降低了社会的运输成本?应该降低才对。因为在没有铁路垄断的日子里,人们也活过来了。在没有铁路的日子里,人们的选项就是垄断铁路的替代选择。人们有替代选择,却不选择,而要选垄断的铁路,那么铁路当然是降低了社会的运输成本。

说到价格决定成本,这事说来容易做来难。但凡学习过正确的经济学,就不会认为高地价导致高房价。但是我把问题稍微变化一下,你可能就犯糊涂了。我告诉你:在中国,粮价高,肉价就低;粮价低,肉价就高。反之亦然。你第一时间会不会这样想:怎么可能呢,粮价高,肉价怎么可能反而低呢?如果你这样想,那么就犯了成本决定价格的错误。

正确的逻辑是:在中国,饲料占了粮食需求的绝大部分。肉价高,说明牲畜少,对粮食的需求就少,因此粮价低;肉价低,说明牲畜多,对粮食的需求就多,因此粮价就高。

皮克迪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用三百年来的数据证明市场经济会导致两极分化,需要政府对富人征税来调节收入分配。可是现实的数据到底是市场的结果,还是破坏市场的结果?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假如现实数据是市场的结果,那么的确可以得出皮克迪的结论。但假如现实数据是破坏市场的结果,那么还能得出皮克迪的市场经济会导致两极分化结论吗?

罗斯福说他的新政让美国从经济危机中走了出来。如果我说,没有新政,美国经济会更快、更健康地从危机中走出来。由于历史不能重复,没法实验验证,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

这就涉及从经验数据得出逻辑结论的困难。自然科学可以重复实验,可是社会科学与人有关,没有办法做,而且不仅看不见的那部分不可能通过经验数据表现出来,而且适用于描述人的行为的数据往往只能用序数,不能用基数,因此对所谓的经验研究就不能不格外小心。

(作者谢作诗系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谢作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