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晋商的两场“及时雨”
张 麒
2019-03-27 23:26

提要:商人的成功是国家的成功,国家政策的开明、开放是根本。重视流通贸易,尊重市场和需求,反对封闭和垄断性,当作为制定政策的基本遵循。

晋商是中国历史上不亚于徽商的一支重要商帮,催生和羽化它的因素很多,但有两大因素却历来被人们忽略或不被提上应有的高度,淡化了它的重要性。这两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好比两场“及时雨”,一下子把晋商提到了应有的高度,不论是规模、质量、时空,还是持续时间上。这两场“及时雨”就是开中制度、茶马法和马市。

所谓开中法,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以盐、茶为中介,召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的方法。明洪武三年(1370年),因山西等边地急需军粮,政府募商人输粮换取盐引,凭引领盐运销于指定地区,称为开中。洪武四年,制定中盐则例,计道路远近,运粮多寡,考虑中纳商人能否获利等因素,以确定粮引兑换额。以后,政府根据需要,陆续实行纳钞中盐法、纳马中盐法、纳铁中盐法及纳米中茶法、中茶易马法等。

国家因边军粮食消费而实行的“开中制度”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山西盐商在明代以前只经营河东盐,开中制度实行后,山西盐商几乎到了全国各产盐区,尤以两淮、长芦两盐区势力为大,从而寄籍扬州和天津的盐商大大增加。原先,长芦地区是浙江、安徽、山西的商人聚集,开中制度实行后,很快就是山西商人的天下。山西商人通过中盐纳粮活动,取得了各产盐区贩运销售盐的权利而获取了丰厚的利润,为晋商的资本积累创造了条件。如晋商郭弼曾于河东报中,因河东无盐可支取,便改支淮盐22万引,获利颇丰。又譬如山西大同镇欠了商人周全的粮草价银10.579万两,最后以两淮盐35万引、河东盐10万引等归还。按明代规定,盐商每一引可得利六钱,那么10万引就是6万金了。世上还有比这好赚的?开中制度的推行,还有力地促进了边地农业生产,聪明的晋商又从中生利多多。晋商在向边塞运粮过程中发现耗时费力,便改粮运为市籴。但市籴一多,粮价就必然上涨。买粮还是不划算,自己开垦种植才是上策。于是,不少富商大户便“于三边地区,招游民,垦边地,艺菽粟,岁时屡丰”。

茶马法,实行于陕西。甘肃、固原、宁夏、延绥四边镇,明代属山西省辖。设“茶马司”,即以茶“令与西番易马”。一开始,是官营性质,官府以茶叶、缎布等与边外的少数民族易换马匹,不允许商民参与。但到了明成化、嘉靖之后商人们参与进来,一发而不可收,并逐步演进成商人为主、官府为辅的格局。山西商人入市之后,连年大小互市,不仅易换马匹和骡、牛、羊等,获利非常丰厚。

茶马法的施行,使边地兴起了众多商业市场,山西商人占据了这些市场,大展拳脚,努力经营,不仅繁荣了清代的边地贸易,也为自身积累了无穷无尽的财富。这从晋商在张家口的贸易中获利可见一斑。张家口,未实施茶马法之前是一处荒凉、偏僻的西北小镇,“向来商贾舟车,足迹罕至”。茶马法后,全国各地出产的缎布、茶叶、铁货、米盐等源源不竭而来,一时间商人云集,贾店麟比,人流密集。晋商与各地商人展开了空前的竞争和较量,至明末,张家口市场实力强大者有八家,清一色是山西商人,如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和黄云发。

八大家商人在明末就去辽东马市,与女真族交易,又在张家口接待女真族来此市交易,在满清统治者进关之前就与其有经济联系,建立了非同寻常的关系,为日后的生意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满清王朝当然忘不了山西这八家商号对其兴起的帮助,曾诏谕他们到京,对之殷勤款待,并赐张家口房地,籍隶内务府,封办皇商,留他们仍在塞上做生意,并给予一般人做梦也难求的优待。山西商人通过清王朝的庇佑,以张家口为依托,逐渐把生意做到俄国、蒙古等异国他乡。资料显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有一场记入史册的恰克图、库伦贸易,几乎全是山西人。为此,史学界说:中俄恰克图贸易,实质上就是晋商与俄商的贸易。

山西商人的成功,得益于国家政策,是国家政策的红利让他们财源滚滚。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人的成功是国家的成功,国家政策的开明、开放是根本。重视流通贸易,尊重市场和需求,反对封闭和垄断性,当作为制定政策的基本遵循。

(作者张麒系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刘桂瑶

(作者:张 麒)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