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议汇 | 莫让层层请示批示沦为层层应付甩锅

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2019-03-27 07:57
摘要

问题摆在那,请示、批示转了一大圈,“人人经手,但人人不解决”,犹如冰上开车,轮子在转,车却不往前走,原地打滑空转,做的都是无用功

据报道,当前在部分地区、某些单位存在一种怪现象:遇到难题,从下往上级级报,请示、汇报、送审;而相关领导既不想、也不敢找事,虽然从上往下层层批示,但多含糊其辞,并不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如此“文来文去”,请示、批示循环几轮,基层治理陷入“空转”。不少基层干部群众感叹:知否知否?问题依然如旧。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然玉(四川成都 媒体人):“文来文去”,基层治理“空转”,大家都在当“传球手”,却无人真正解决问题,类似现象可说由来已久。该问题的形成,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各级领导干部不敢拍板、畏惧担责。基层干部名义上向上请示,实则就是“甩锅”;上级领导虽然作出批示,但往往语焉不详、不知所云。

该现象一方面让基层治理陷入某种失灵状态,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小问题越拖越大”的严重后果。遇事该请示的请示,该批示的批示,但各司其职的基本规则,公共治理的制度化框架,始终应该体现为在位者各谋其政。

罗志华(湖北天门 公务员):基层干部最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何解决问题,他们的心里最有底,想法最契合基层实际。但一些基层干部怕办错事、说错话,因此习惯于只上传问题,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只等上级作出决策,不管正确与否,自己执行就是。如此操作,即使事情办砸也能不怪自己。这是一种明哲保身、不敢担当的做法。

上级见这类文件就批转,“已阅”之后再无下文,没有给出具体指导意见,使问题又回到了基层。这很可能是因为一些上级领导对基层的情况了解不足,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意见,实质上是缺乏务实作风的一种表现。由此看来,问题“空转”,上下级都有责任,都应该转变工作作风。

尹传刚(广东广州 国企职员): 基层治理中,为何会出现“文来文去”“击鼓传花”现象?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愿钻研,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滋生“躲”的心理,不会为;二是敢闯敢试的锐气不够,不敢担当、不敢担责,怕当“替罪羊”,产生“怕”的心理,不敢为;三是工作态度不端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日吃饱混天黑,抱持“混”的心态,不愿为。这些都是典型的懒政怠政行为,对工作不负责任。此风不除,事业发展就得不到保障。

作为党员干部,应心怀责任、敢于担当。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还怎配做人民公仆?必须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严肃处理那些不敢担当导致治理“空转”的干部,让无为者失位。更要以制度为干事者撑腰,让有为者有位,推动形成严的风气、实的干劲,焕发各级干部敢担当的精气神。(整理:姚龙华)


少做虚功多干实事

问题摆在那,请示、批示转了一大圈,“人人经手,但人人不解决”,犹如冰上开车,轮子在转,车却不往前走,原地打滑空转,做的都是无用功。如此一来,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让人等得黄花菜都凉了,而且极易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使矛盾因延误而激化。

有一种说法:“要想让一件事办不成,那就多请示”。言外之意,一请示,就意味着由上级做决定、拿主意,表面上看是遵纪律守规矩,实际上是把责任推给了上级。而有些情况,相关部门和分管人员原本是最清楚的,却一层层上报请求,这让并不十分了解情况的上级怎么定?于是,上级往往就画个圈,打个马虎眼,还是让下面自己看着办。

批示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但绝不是一批了事、再无下文。批示下去了有没有回音,问题有没有解决,解决起来有什么困难,都要有跟踪调查。否则,领导批示就是废纸一张,丢掉了批示的严肃性、权威性、有效性。

权责要对等,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解决问题,要层层传导压力,更要层层落实责任。盯紧问题,少做虚功多干实事,请示要把问题说清楚,要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批示不能含糊其辞,不能没有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只有如此,请示批示才不会成为空话、口水话,才能避免问题如旧再无下文。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