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市大安区泰顺街的巷子里,有一家每周只营业一天的咖啡店,这里其实也是一个年轻型失智症(痴呆症)患者的服务据点,叫“Young记忆会馆”。平时,这里是失智者参加运动课程的地方,每到周六,失智者就变成咖啡店的店员,为预约前来的顾客服务。
“Young记忆会馆”是由台湾失智症协会在2017年3月设立的,为年轻型的失智者提供专属服务。台湾失智症协会理事长赖德仁表示,根据统计数据40岁到65岁的失智者大概占人群比例千分之一,照此推算全台约有1.2万年轻型的失智者。
造成失智症的病因较为复杂,目前仍以阿兹海默症居多,其次为额颞叶型失智症。赖德仁说:“年轻型失智者最大的特点是,他们基本是家里的精神支柱或经济支柱,跟一般老龄患者不一样。”
目前社会上多为老年服务机构,年轻型失智症患者手脚都好只是头脑退化,他们可能会出走或有冲动行为,没办法融入老年的团体,也不适合日间照料中心,加上目前这些患者的照顾大多由配偶承担,而配偶可能仍在职场工作,因此家庭压力更大。
两年前,台湾失智症协会在“震旦传善奖”的赞助下设立了“Young记忆会馆”,为全台首家专为年轻型失智者量身打造的服务点,至今共服务了113个家庭。“Young记忆会馆”开设的知觉统合治疗课程,也成功帮助许多患者改善肢体协调及生活自理能力。
台北市民张镇华的妻子就是一位失智症患者,罹患失智症已有9年,现在已经是重度失智阶段,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低,梳洗、换衣、进食都需要有人帮忙,说话能力也逐渐消失,平时只能用简单词语或表情与外界互动。
“感觉刺激是对大脑最直接的刺激。”台北市职能治疗师沈明徳表示,失智症患者需要通过一些感官刺激,为此他们通过视、嗅、味、听、触觉、前庭觉及本体觉等7种感觉刺激,引导失智者在无压力的环境中放松情绪,甚至做出正向的行为变化。
中重度失智者一开始往往听不懂指令,沈明徳表示,他们通过弹力绳的牵引让患者有感觉,然后一起数数,治疗师也会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而改变不同的方式,让患者的注意力变得集中,引导他们听指令做动作。张镇华的妻子在参加课程治疗后,得以减缓退化,如今有时能在搀扶下慢慢走一小段路。
去年,为协助这些失智症患者增加社会互动,台湾失智症协会设立了“Young咖啡坊”,由这群失智症患者制作咖啡、饼干、三明治等餐点提供服务。
如今,“Young记忆会馆”平时开设知觉统合团体治疗,包括肌力训练、戏剧治疗、音乐体验活动与咨询服务等,而到周六,空间摇身一变转换成“Young咖啡坊”,由年轻型失智者接待服务,让他们发挥能力、增进社会参与、减缓退化,提高信心。
不过目前社会上的年轻型失智者服务量能仍极为不足。台湾失智症协会理事长赖德仁表示,希望各地有更多的服务据点出现,也希望失智者在职场有更多职业重建机会。
编辑 林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