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万捷呼吁:让“流浪”文物回到家 “在家”文物“活”起来

读特特派记者 周元春 石义胜 方慕冰 蔡 青
2019-03-14 07:39
摘要

万捷建议,当前,拍卖是文物艺术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并且已具备一套政府监管、行业监督和企业自律的管理体系

“我们希望,让更多‘流浪’的文物回家,也让‘在家’的文物‘活’起来、更精彩!”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在全国两会上呼吁。

流失文物入境应进一步减免税负

据不完全统计,因为各种历史原因,目前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可能超过1000万件。从2018年7月开始,国务院税则委员会将部分艺术品品类进口关税税率由12%下调至1%-6%。艺术品在进口时都会涉及两种税:进口关税及增值税。此次下调的是前者,而业界更为关注的17%的进口增值税依旧未做调整,整体税负较高。

万捷认为,较高的税负依然是影响中国文物“回家”的现实原因。因为高税负无形中将本可以通过市场经济渠道回流的文物拒之门外,让一些民间文博机构和组织望而却步。同时,对个人携带进境文物征收25%进口税,也影响了我国流失文物的回流。

“应将我国流失文物与国外商品严格区别开来,对原产于中国的文物艺术品予以零税率,对原产于国外的文物艺术品予以最低税率,具体认定工作由国家文物局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负责。”万捷建议,当前,拍卖是文物艺术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并且已具备一套政府监管、行业监督和企业自律的管理体系。如为便于掌控和管理,可先行对个人携带进境拍卖的原产于中国的文物艺术品予以零税率。

用好新技术抢救文化遗产

万捷认为,对外,我们尽量为流失文物的回归打开方便之门;对内,也要加强对国内文物的保护,让那些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都有重大意义。

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紧接着相关部委共同编制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但万捷认为,在具体落实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值得持续关注和改进。

万捷说,《三年行动计划》中要求推进文物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但2019年是三年计划的最后一年,目前国家级高标准的文物大数据平台还未建立。同时,科技部在2017年对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管理平台的应用均进行了示范,试图在全国的文博机构进行大范围推广使用。可调研显示,高要求的文物新标准和新技术存在推广和使用不足的现象。同时,文博机构广泛存在数字采集清晰度不高,未能达到研究和复制的标准,多次对文物进行信息采集,影响文物安全的现象。

去年,巴西国家博物馆经历的灭顶火灾也让人们认识到,文物的数字化容灾备份保护,是文博机构的最后一道保障。遗憾的是,我国文博机构在数字化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并永远地‘活’下去,运用新技术助力提升博物馆数字化标准和水平很重要。”为此,他建议,各级文物管理单位应给予数字采集足够的重视,将其放在首要地位完成。在落实采集工作时,要抱有“抢救性”心态,以抵御随时可能发生的自然或人为灾害,以及岁月的侵袭。他还建议加速推进国家级的文物和艺术品数据库大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科技手段,为艺术文博机构及艺术家提供数据托管、IP数字版权交易和鉴证备案等服务。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特派记者 周元春 石义胜 方慕冰 蔡 青)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