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全国人大代表刘若鹏在分组讨论中就美丽乡村建设等话题发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在眼前,全国两会期间,乡村振兴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产业振兴需要“多条腿”走路
乡村振兴,首先要发展产业。
“振兴乡村,我们湛江从产业振兴入手,主要依托甘蔗种植产业。”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河头镇吾良村妇联主席刘小权针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带来了“第一线建议”。
刘小权所在的遂溪县属于湛江甘蔗种植区,目前贫困地区甘蔗种植户每户种植面积约5-10亩,开展甘蔗种植是贫困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刘小权介绍,“希望国家能够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糖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给予技术和资金支持,缩减内外价差”。
产业振兴需要“多条腿”走路、“多方案”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长张家文认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当成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他建议,乡村振兴首要应抓牢产业,突出优质、特色、绿色,持续调好调顺调优种植业结构。顺应旅游业发展新趋势,推进农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也建议,要进一步整合绿色资源配置,助力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推动具有北回归线地区品牌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形成新业态、新亮点,带动沿线村庄释放新活力。
刘悦伦建议,应当加强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跨区域协作,突出农耕文化特色,助力乡村振兴。“我国北回归线带约有乡村31800个,要鼓励各地同质资源共享、异质资源互补、联动共赢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
吸引优秀人才成为发展的领头雁
如何让“三农”大舞台成为更多懂农业、懂技术、懂市场人士的优先选项,使其投身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增建议,政府要发挥招留人才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导向,鼓励、支持优秀的专业人才投身农村和农业。一方面,要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引导、激励专业人才到农村和涉农企业创新就业;另一方面,要畅通涉农人才的晋级渠道,激发他们的工匠精神和责任担当,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
在涉农人才培养上,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表示,后稷4000年前就开始“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先河,被称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他建议,面向县乡村三级特设“后稷人才”岗位,旨在创新乡村人才吸引和使用机制,使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振兴第一线发挥“领头雁”作用,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此外,要对接“后稷人才”特设岗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增列乡村振兴博士、硕士专业学位,选择部分有学科基础和培养条件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培养任务,为“后稷人才”特设岗位培养输送复合型优秀人才。
铸就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当前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在给农村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在改造和解构着乡村社会的文化价值,冲击着农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深刻的文化冲突,乡村传统建筑损毁、乡风民俗流失、乡土文化消解、乡贤精英式微等问题逐步显现。
许江深有感触地说,要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发展农业,振兴产业,更要重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要保乡土、倡乡风、兴乡文、聚乡心。吸引专业人士深入乡村,对各类文化地标进行全面认真的调研。在遵循保护为先的同时,可适当对一些文化地标进行利用,将景观功能与文化游览、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相结合,使其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地标和村民的精神家园。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说,乡村振兴要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实现增值效应。让文化产业与农业、商业、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旅游,繁荣乡村经济。
“让农村独有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等活动,表演有舞台,展示有馆室,经营有场地,宣传有平台。”昝林森认为,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不仅应把文化理念贯穿到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还要更好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编辑 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