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正在全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深圳迎来了海洋科研好消息,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简称“基因组所”)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简称“水生所”)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简称“南海所”)在深签约,将共建“水生生物基因组中心”和“海洋生物基因组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生所所长朱作言,南海所所长江世贵,基因组所所长黄三文等出席签约仪式。
借助基因组学技术研究海洋水生生物是近年来研究的新方向,朱作言院士在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领导下,合作进行鲤鱼与鲫鱼的细胞核移植,首次实现脊椎动物的种间克隆。1985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进行农艺性状转基因研究,研制出世界首批转基因鱼,提出了转基因鱼形成的模型理论,开创鱼类基因转移研究新领域。
水生生物基因组中心将由水生所与基因组所共建,将开展水生生物基因组、稻渔综合种养、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合作。
南海是中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海水最深的海区,也是生物资源最丰富的海区。由南海所与基因组所共建的海洋生物基因组中心,将构建南海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建立海洋生物种质经济性状和遗传背景精准评价技术;开展海洋生物的基因组学研究,利用现代基因组学技术和多组学手段,构建海洋渔业生物的遗传信息数据库,加快重要海洋生物的相关基因发掘,研究遗传机制和进化关系,揭示海洋生物基因起源和性状变异的分子机理。
签约后,黄三文表示,中科院、水科院和农科院三大国家级科研单位积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科技,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和海洋生物等产业,共同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携手在深圳建立两个中心,为海洋渔业基础科研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黄三文透露,三方还将合作打造深圳海洋生物研学科普基地,努力建成深圳市首个中小学生海洋生物科普社会实践基地。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