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初召开的深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上,“扎实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成为2019年十大工作任务之一,会议提出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委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有序推进人民民主,持续推进法治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记者了解到,深圳正在加快努力的步伐,继续在民主法治建设上先行示范,让法治护航改革创新发展,向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中国示范城市”的承诺迈进。
建设法治政府
人人参与立法
《法治政府白皮书——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8)》显示,深圳位列100个参与评估城市第一名,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继续保持“优等生”的领跑姿态。
建设法治政府,立法先行。深圳在此方面一向大胆创新,直面改革发展中的重点、焦点、难点。2018年,深圳实施最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出台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成立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出台深圳史上首批党内法规,在基层党建、作风建设领域实现“深圳探索”。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深圳着眼改善民生、着力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去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对急救送医、抢救缴费等具有争议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而人人参与立法更是具有法治政府建设的“深圳特色”。不久前,深圳市人大向社会公开征集深圳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度立法项目建议,此后参考多方提供的建议公布了2019年度立法计划,备受关注的物业管理条例修改、社会养老保险条例修改以及养老服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电动自行车管理等涉及民生的法律法规都在计划中。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创新智慧司法建设
在司法改革方面,深圳一向先行先试。今年,深圳更是大刀阔斧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1月29日,中共深圳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和重新组建的深圳市司法局挂牌成立,实现了党政机关合并设立和职能优化。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也为市民带来了更多实惠。深圳法院多举措破解执行难,让百姓不再“赢了官司输了钱”,率先探索“执行转破产”机制更让破产企业拥有重生的机会;优化繁简分流改革的办案机制,提高了办案质效;建立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减轻百姓诉累,解决市民家务事;率先实施法院购买社会化服务改革,缓解司法供需矛盾……
同时,深圳司法机关积极推进“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设:深圳公安的“智慧新警务”模式实现精准打击、精确防范,“智慧法院”和“智慧检务”建设大大提升了办案效率……深圳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黄志坚透露,今年深圳法院将构建智能化系统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推进,着眼于方便当事人参与诉讼、方便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参与审判活动两个方面,目前已与平安集团签约合作实现技术提升,生效判决数据库等系统也正在分阶段推进中。
深化大湾区司法交流合作
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1月27日,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纪录片《深圳故事》第七集《建设“法治之城”》中提到,法治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具备充分的市场经济环境最主要的指标。深圳发展得益于良好的法治环境,实现各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碰到纠纷矛盾运用法律来解决。
此前,深圳中院为产权保护、为营商环境提供司法保障,制定了全国首个“执转破”工作双“指引”,共56条,还成立了知识产权法庭、金融法庭和破产法庭;服务“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定外商投资纠纷等裁判指引,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诉调对接中心,增强投资者信心,解决商事纠纷……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万国营透露,2019年,深圳法院将创新涉外涉港澳台商事审判机制,深化深港澳司法交流合作,研究推动粤港澳法治领域协调机制,全力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产权保护,支持企业创新创业、自主经营、依法管理,推动深圳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验区。发挥深圳知识产权法庭、金融法庭、破产法庭职能作用,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深圳法院还将在司法的机制互通方面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