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中国痛失两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长沙市民自发雨中泪别袁隆平院士灵车,互联网全网刷屏,无数国人在网上寄托哀思。
人民群众如此惜别这位看上去完全像个地地道道农民的科学家,不仅在于他“杂交水稻之父”的盛名和他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的杰出贡献,更在于他“心怀国之大者”,模范践行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他殷殷寄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一切工作都要往实里做”,这才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
袁隆平以杂交水稻研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光辉一生,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和标杆。
我国是人口大国,几千年来吃饭问题始终是最为重要的国之大事。亲历过饥馑岁月,这是袁隆平报考大学时选择学农的直接动因。他一生研究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让中国人吃饱饭”和“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袁隆平刚刚走上水稻品种研究道路的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还十分简单、极其有限。但袁隆平笃定这一领域,至死不渝。袁隆平及其团队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培育30多年来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其中甘苦自知。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两个身份在袁隆平身上完美统一。他认为“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耄耋之年仍挽起裤腿下田察看水稻生长情况。他曾在一档节目中提到带学生的要求就是“实干!实干!实干!”,还称“不下田的学生我不带”。
今天,在尖端科技领域,还有不少“卡脖子”问题制约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如何以自强自立的精神在科技上攻坚克难,需要更多袁隆平式的科学家,以“脚踏实地”的研究作风成就“顶天立地”“惊天动地”的科研成果。
同样是在昨天,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吴孟超院士是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使中国肝胆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吴孟超初入肝胆外科之门时,还是肝胆手术在我国被视为生命禁区的时期,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相当薄弱。而他的从业志向,即源于解除“肝病大国”患者痛苦的愿望。他和袁隆平一样,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极其伟大的世界级成果。
国士辞世,精神不朽。
袁隆平、吴孟超等科学家的精神火炬,烛照着广大科研人员的漫漫前路,激励着更多来者在中国大地上书写科研报国的动人篇章。
(原标题《特评|科技自立自强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