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全球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

读特特派记者 蔡青 吴德群 方慕冰
2019-03-08 08:33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的成立,既充分发挥了仲裁便捷高效等独特优势,又助力大湾区营商环境建设,提高大湾区对外开放中的地位

深圳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图为深圳前海桂湾金融区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 读特记者 何龙 摄

潮起珠江,风动湾区。

3月7日,香港司机黄师傅满载“深圳智造”电子产品的粤港两地牌货车,经皇岗口岸海关电子自动核对验放系统,几秒钟就实现闸口通关,然后前往香港货运码头装船,销往欧洲市场。

“相信粤港澳三地的通关环境会越来越好,办事效率会越来越高,大湾区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货物等着我去拉,日子也会更加有奔头。”一个全新的巨大商机,正在粤港澳大湾区打开,让黄师傅这样往深港运货的众多司机充满期待。

大湾区,风头正盛。

从香港一个普通的司机,到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他们不约而同地关注大湾区。代表和委员们纷纷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应发挥香港、澳门的开放平台与示范作用,支持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

“法治化”力促营商环境优化

营商环境“优化”的本质是“法治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粤港澳司法交流与协作,推动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和保障,着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目前,广东正以连通、贯通、融通为重点,推动规则相互衔接;加强三地在法律服务、金融、医疗、建筑等领域的规则对接,优化大湾区内地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法制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推动粤港澳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深圳肩负重任。2018年6月,第一国际商事法庭落地深圳,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营商法律环境将迎来重大升级。事实上,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之一的深圳,有责任肩负法治环境改造“排头兵”。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跨越法律制度的差异、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并使得相关裁决顺畅执行?2018年9月,由广州仲裁委员会等广东省9家仲裁机构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2家仲裁机构共同倡议发起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正式设立运行,让大湾区内的争议解决实现了无缝链接。

“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司法合作交流,却面临着一国两制三法域背景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法律制度及历史文化差异的难题。”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建议,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的优势作用。“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的成立,既充分发挥了仲裁便捷高效等独特优势,又助力大湾区营商环境建设,提高大湾区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朱列玉认为,为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的优势作用,应当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内仲裁资源,形成统筹合力和品牌效应,共促仲裁事业的发展。

“大湾区各家的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应共同号召各经济主体选择仲裁作为争议解决方式。”朱列玉同时建议,在广州南沙建设大湾区仲裁大厦邀请各家仲裁机构共建或派驻,成立广州仲裁法院由仲裁委与法院共管负责仲裁案件的诉保与执行。

资格互认给力跨境便利执业

大湾区人、财、物等要素的便利流动、高效配置,引人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港澳代表、委员的建议和提案,包括为港人提供内地身份证明,或将回乡证调整功能成为内地身份证明文件;容许港人在香港银行办理内地住房按揭;扩大长者医疗券的应用范围至内地;放宽跨境车牌申请;在更多口岸实施“一地两检”等。

便利化,变得更加重要。《纲要》指出,要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推进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

“应加大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职业资格互认。”全国政协常委、工联会荣誉会长林淑仪表示,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中“专业资格互认及其他有关专业服务的事宜”,建筑师、产业测量师、规划师等专业人士的持证资格已得到两地互相认可,但香港基层技术员在香港获得的专业资历认可尚未得到内地承认。“大湾区建设离不开基层员工在前线的大量操作。”林淑仪说,扩大职业资格互认范畴,可以让港人到内地工作更为方便。

事实上,未来大湾区建设中,专业服务大有可为。作为评估行业专业人士,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国众联行资产评估土地房地产估价规划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西勤注意到,《纲要》多处提及专业服务、专业人士,在合作形式、合作平台、合作领域都有专门规划。“这为专业服务融合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粤港澳专业人士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发展空间,法律、会计、评估等专业服务行业,有望迎来全新发展空间。”

打造一小时生活圈工作生活更方便

“户籍、教育、医疗和社保,大湾区能否突破壁垒?这是深圳市政府应该考虑的一件大事。”深圳市政协委员吴周仁建议,激励港澳居民投入大湾区建设,省、市层面还需要出台社会福利方面的优惠政策,保证在大湾区读书、投资和工作的港澳居民能享受与内地居民同等的权利,以吸引港澳人才,促进港澳居民融入内地生活。

一些措施已开始实施。2018年9月,《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正式实施,让不少居住在深圳的香港人充满了获得感。在深圳创业的香港青年谢智衡说,之前在内地乘坐高铁买票、取票都比较麻烦,现在如果申领了居住证,坐高铁就可以自助取票,工作生活都更方便了。

粤港澳口岸通关便利,打造共同生活圈,备受关注。“大湾区内应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口岸通关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人员、物资高效便捷流动。”全国人大代表、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说,粤港澳地区的“双牌制”通行制度应该逐步取消,变换更加方便车辆流通的管理制度。“要借大湾区规划纲要‘金钥匙’,促进大湾区互联互通。”

“粤港澳共同生活圈已经有了基本框架,下一步应针对居民在实质生活层面的需要,在生活服务、配套措施方面便利流动,提升生活品质,建造大湾区优质一小时共同生活圈。”全国政协委员、远东发展集团主席邱达昌提出,为鼓励更多的香港车主使用深圳湾口岸、港珠澳大桥以至未来的莲塘口岸等入出内地,建议采取“一次办理、多次使用”形式为香港私家车办理过境驾驶通行证,调整及简化有关申请手续,降低办理成本。

邱达昌向记者讲述他的设想:申请者可获得“一次性配额资格”,为期三年。在此期间,当车主及该登记车辆须要出入口岸,仅需要在出发到口岸的24小时前,通过网上查看出行当天的可预约配额,然后提交简单的电子信息登记,即可在预约的日子里驾驶车辆过境。

邱达昌还建议,逐步分阶段在落马洲以外的其他口岸,包括文锦渡、沙头角、深圳湾、港珠澳大桥及莲塘口岸,实施24小时全天候通关,并妥善安排延关后所需的配套设施,如边境人手和交通安排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重点推进有利于港澳居民进出内地和到内地发展的便利措施。比如在跨境车辆进出、人员进出、海关通关等方面提供便利,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公布一系列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发展的措施,有助港澳居民更好融入大湾区发展。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表示,该系列措施涵盖税负差额补贴、鼓励创新创业与科研参与、扩大出入境及通关便利化等多个范畴,为深化大湾区人流、物流便捷流通提供重要支撑。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特派记者 蔡青 吴德群 方慕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