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快评丨直击问题的记者会,“吸睛”“解渴”“提神”

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2019-03-07 19:14
摘要

3月7日,一上午就举行了两场“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

3月7日,一上午就举行了两场“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而在3月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新闻中心分别于上午、下午举行一场记者会。今年中国两会的记者会,进入了“高频期”。

关注两会记者会的人不难看出,两会记者会直击问题,说实话、道实情、出实招,不仅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了解权威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解开了人们心头的疑问,让各方对中国发展进一步增强信心和希望。这样的记者会,“吸睛”“解渴”“提神”。

问题提得实,让会议很“吸睛”。每一场记者会都面向世界,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在互联网上观看现场直播。两会记者会如何增强吸引力、获得巨大“流量”?事实证明,记者会上提的问题实在、针对性强,就能引起各方关注。3月7日上午的第一场记者会,财政部就“财税改革和财政工作”相关问题答记者问,记者们就今年我国减税降费从哪些方面入手、在今年财政收支矛盾相对突出的情况下应该如何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领域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设置的2.8%的赤字率是如何衡量决定等问题向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提问。3月7日上午第二场记者会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就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主题与记者交流,记者们提出了如期减贫的同时如何保证脱贫质量、如何解决乱贴“扶贫”标签问题、如何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等问题。记者们提问切口适度,对准实际问题,相当于给受邀亮相记者会的嘉宾出了一张颇能考验功力的考卷,人们会因此关注有关部门负责人如何回应,从而让记者会集聚起“爆棚”的人气。

了解情况实,信息很“解渴”。受邀亮相两会记者会的嘉宾们,都是“有备而来”。这些嘉宾有的来自国家有关机关、部门,有的来自企业等方面,虽然工作岗位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对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都有充分的了解,因此面对记者的发问能够从容作答,甚至能够介绍不少超出人们预期的信息。比如,3月6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记者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回答记者关于出台哪些措施支持经营经济发展的问题时,坦言有些民营企业反映并不需要“吃偏饭”而是需要平等发展的条件、公平竞争的环境,还谈到有的地方治理污染不是按照环保的标准而是按照企业类型来关停一些企业。3月7日上午的第二场记者会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在回应如何解决乱贴“扶贫”标签问题时,对有些人打着扶贫旗号办自己的事甚至借机敛财、有些地方借机举债等情况了然于胸,并表明了严正态度。亮相记者会的嘉宾深入了解实际,做到心中有实情,所以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让人们感到记者会值得关注。

对策措施实,回应很“提神”。各方关注两会记者会,是希望以之作为读懂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不仅直面问题、坦承不足,而且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措施,两会记者会让人更好地读懂中国方案、读出中国信心。比如,在3月6日上午以“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从缩减负面清单、扩大正面鼓励、准入前后都实行国民待遇、促进外商投资便利化、依法保护外资权益等五个方面,解答了“今年还将采取哪些吸引外资的措施”这一问题。3月7日上午的第二场记者会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就如何在如期完成减贫任务同时确保脱贫质量时,特别谈到了脱贫的严格标准和程序,并详细介绍了贫困县、村退出和贫困户脱贫的标准,以及多层级的核查程序、严格的考核评估机制,坚定了人们对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一些地方和群众“如期保质脱贫”的信心。

两会记者会,已经成为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平台,成为世界看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吸睛”“解渴”“提神”,展现中国方案、中国信心,这样的记者会开得有价值!

编辑 黄小菊

(作者: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