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文,70位艺术家用手中画笔构建“意象江南”

读特驻沪记者 匡彧
2019-03-04 21:31
摘要

看他们娓娓道出一段自己的江南故事。

近日,由苏州美术馆主办的“意象江南——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艺术大展”在江南连绵的春雨中开幕,从颜文樑、吴大羽、刘海粟,到赵无极、吴冠中、张功愨等,以及数十位后辈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为观众呈现出各自心中的江南意象,娓娓道出一段自己的江南故事。

据策展人介绍,共有70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加本次“江南意象”大展,他们出生的年代、背景不同,但大多成长或曾经生活工作于江南。这些参展作品的风格、样式各异,但观众通过展览题旨,可以窥见艺术家们内心对丰厚蕴藉的“江南”诗意的思考和追寻。特别值得驻足关注的是,老一代艺术家颜文樑、吴大羽、任微音、丁天缺、赵无极、吴冠中等的作品,幅幅用色讲究,帧帧典雅非凡。

江南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发祥地,中国美术史上诸多现代艺术大师、大家,都与这片土地有着紧密的联系。刘海粟、颜文樑先生创办的上海美专、苏州美专,任微音先生曾经任教的上海新华艺专,吴大羽、赵无极、丁天缺、吴冠中等曾经任教、就学的国立杭州艺专,都曾经是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教学重镇。这些艺术大师、大家的出色作品曾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现代艺术的独特和不凡,其影响力延绵至今,亦对今天方兴未艾的新时代的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启蒙和推动作用。

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李超说,展览呈现出一个景致清新秀美的自然“江南”,同时还有一个蕴藏着民族精神的人文“江南”。这个人文“江南”,为诸多艺术名家,赋予现代艺术策源集群与生态的文化滋养,以及中西融合的创新灵感。两个“江南”构成“大写的江南”,这是传统延续、西画东渐,从样式移植到风格择取,逐渐形成中国现代美术转型与演变的“中国气派”的本土化走向。

编辑 郑蔚珩

(作者:读特驻沪记者 匡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