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周,大众文化生活的热门话题莫过于奥斯卡。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奖项,奥斯卡今年已经来到第91届,然而却遭遇了佳作寥寥的“小年”。热爱电影的你,不要焦虑泄气,自电影问世以来,120多年的历史中有多少经典杰作啊,不一定非要一味追新,是时候往回看,重温那些出自巨匠大师之手的优秀作品了。在近期出版的图书中,我们精选了十种电影书,以它们作为闲读消遣也罢,经典导赏也罢,实操入门也罢,相信你会从中得到你想要的收获。
《夜短梦长:毛尖看电影》 毛尖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2月版
影评曾是大众了解电影的艺术性与专业性的渠道,不过自打进入自媒体时代,专业的解读逐渐隐去,个性的表达成了主流,每个人都成了“影评人”,谁都可以在各种平台上发表自己对电影的评价。那么,我们还需要看别人的影评吗?答案是当然的。首先推荐的这本《夜短梦长》,出自著名影评家毛尖之手。本书是毛尖在《收获》杂志上的专栏结集,然而一路读下来,你会发现一篇篇主题各异、“相当随意”(毛尖语)的文章,放在一本书中却显得富于结构性和统一性。看了那么多电影,又那么会写的毛尖老师,妙笔生花(或说一片苦心)地告诉大家,这部电影好在哪里,那部电影又有什么值得“拉片子”细看的,一场表演怎样看才能看出好看背后的好看,而经典为什么是经典。“活一百岁,就是活过四十万部电影。”我们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看那么多电影,好在我们有毛尖。
《酒吧里的读诗人》 夏尔·泰松 等 著 谭笑晗 等 译 河南大学出版社·上河卓远 2019年1月版
同是影评文集,但与毛尖极具个人化风格化的文字不同,刚刚上市的《酒吧里的读诗人》精选了法国《电影手册》杂志历史上关于华语电影的50余篇研究文章,虽说这些出自法国知名影评人、电影史研究者、导演、编剧、记者的文章,主要是写给外国影迷和研究者的,但这亦为我们提供了外国人对华语电影经典作品的独特观点,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角度。法国《电影手册》创刊于1950年代初,是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杂志之一。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夏尔·泰松、奥利维耶· 阿萨亚斯等名家撰写的,欧洲最早整体性评介香港电影新浪潮、台湾新电影运动、大陆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的最重要的文章。
《小丑的流浪:费里尼自传》 [意]费德里科·费里尼 / [美]夏洛特·钱德勒 著 黄翠华 译 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19年1月版
《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 [德] 维尔纳·赫尔佐格 / [英] 保罗·克罗宁 著 黄渊 译 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18年12月版
看完影评,我们再推荐几本影人传记。美国作家钱德勒通过传主口述撰写的《小丑的流浪》,是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的自传。作为电影史上最为风格化的导演之一,费里尼的电影充满意识流、超现实的奇幻世界,充满浪漫夸张的场景、情节、人物,而这本书也同样呈现了碎片化的梦境效果。通过费里尼的自述,我们犹如穿行于梦与现实之间,体会着梦如人生/人生如梦,感受着既荒诞而又真切的效果。这,真应了费里尼对自己电影主题与生命主题的阐述——“梦是唯一的现实”。《陆上行舟》是英国作家克罗宁十余年对德国著名导演赫尔佐格的采访所得,这本书并非简单寻常的人物访谈,而是赫尔佐格,这位德国新电影运动的灵魂人物对自己电影生涯的全面回顾与解析。此书十一年前曾经在国内出版过,此次再版不但新添了美国独立导演哈莫尼·科林的前言和作者克罗宁为修订版新写的万字长序,更收录了赫尔佐格的十首诗歌作品,此外,附录部分还收入了《关于德国的思考》在内的四篇长文,极具学术价值。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 [美]罗伯特·伯德 著 金晓宇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6月版
《四百击:安托万·杜瓦内尔的冒险》 [法]特吕弗 著 朱晓洁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8月版
被誉为“电影诗人”的塔可夫斯基,是对电影语言有杰出贡献的大师,而美国电影学家罗伯特·伯德撰写的《电影的元素》,是众多塔可夫斯基作品研究集中的精品。众所周知,土、火、水、气,是前苏联电影巨匠塔可夫斯基作品中的四个基本元素(或颂扬),而本书亦是通过这四种元素一遍一遍地对他的七部作品进行检验、分析,以及再发现。而特吕弗执导的《四百击》,不但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更通过二十年拍摄的五部影片,展现了一位叫安托万的法国孩子成长的故事,这就是影史经典的“安托万五部曲”。《四百击:安托万·杜瓦内尔的冒险》,收录了“安托万五部曲”前四部的剧本,分别是:《四百击》《二十岁之恋》《偷吻》《婚姻生活》,在安托万的“传记”里,我们亦能窥见特吕弗的人生。
《小偷家族》 [日] 是枝裕和 著 赵仲明 译 文治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年12月版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日]是枝裕和 著 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 褚方叶 译 2018年9月版
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执导的《小偷家族》虽与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无缘,却感动了无数影迷,是枝导演也成为目前中国影迷最喜爱的日本导演,接下来就推荐两本是枝导演的书。《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是枝导演耗时8年写就的一本随笔集,也可以视作他的“自传”,书中他深度回顾了自己30年的创作生涯,你不仅可以读懂是枝裕和的作品,还能读懂他这个人。《小偷家族》是是枝裕和在该片剧本(该片编剧也是他本人)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小说。我们知道,电影是视觉的艺术,即便增加再多心理刻画,人们还是很难进入主观视角,很难完整了解角色的内心活动,但阅读小说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通过文字,了解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加之被忽略的细节描述,可以更好地了解故事脉络、环境背景、人物关系等电影原意。
《电影的秘密:形式与意义》 [美] 斯蒂芬·普林斯 著 王彤 译 后浪·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8年11月版
《如何聊电影》 [美]安·霍纳迪 著 陈功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 2018年10月版
最后推荐的《电影的秘密》和《如何聊电影》,虽然在体裁上各有不同——前者是一本集介绍与解析于一身的电影百科全书,后者实际上是一本影评集——但二者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结构脉络都按照一部电影的制作顺序。《电影的秘密》不但是一张经典电影“清单”,也是一个电影“名人堂”,更是一部纵横捭阖的电影史。《如何聊电影》则赠你一双如何识别电影中传统与创新的慧眼,该书作者霍纳迪借用歌德的名言,给出了如何看电影,如何聊电影,如何品电影的“金钥匙”,这就是看完一部电影,我们可以问三个问题:一,创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二,他们成功了吗?三,这么做值不值?我把这三个问题分别问向荣获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绿皮车》和近来票房火爆的《阿丽塔》,果然有了更开阔的思路和更有趣的发现。不信?你也可以问问自己看。
编辑 周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