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易成诈骗对象”背后的教育缺失
2016-08-30 00:46

8月28日,央视记者从福建警方获悉,8·19山东临沂徐玉玉案件中,a级通缉令最后一名嫌疑人郑贤聪投案自首,全部涉案嫌疑人悉数到案。应该说,案件侦破,可喜可贺。然而,诈骗案留给整个社会的讨论和反思却仍在继续,甚至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与此同时,据媒体曝光,山东临沭、江苏盐城等多地仍在上演类似诈骗事件。

法治社会里,诈骗案竟仍然如此猖獗。这样的局面,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我国个人信息保护严重缺失,信息买卖十分猖獗;比如,部分手机号码段未能实名制,导致破案和追责难度变大,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再比如,一些人法治意识不强,自我保护意识相对淡漠……

针对诈骗犯将作案对象瞄准大学生或准大学这一点,还存在另外一个原因——年轻学生社会经验严重不足,没有起码的自我保护意识,容易轻信他人。这与我国中小学教育过于注重文化课教育、过于追求成绩,忽略安全方面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换言之,单一追求文化成绩的中小学教育,与我国现实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以至于当学生们离开封闭的校园,独立在社会中生存生活时,就像是从另一个世界穿越回了人间。

就诈骗的方式与手段而言,近期曝光的这些诈骗案都不算高明,有些手段还相当低劣。有社会经验的成年人接到了类似的电话或短信,大都不会理睬,一眼就能认定这就是小儿科骗术。但是,对于刚刚从严重封闭、信息闭塞的校园内走出的高中毕业生而言,听到别人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姓名、住址、身份证等相关信息就很容易相信对方继而上当受骗。

当下的学校教育必须要补上安全教育的这一环,安全教育原本就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必修课。要知道,安全方面的教育,要比提高一点分数、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是不是上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更重要。

不可否认,当下的教育模式与体制,是许多贫寒家庭出身的学生成功的必由之路。然而,我们不能回避它仍有许多方面的缺失。教育是百年大计,再让我们的学生只专注于文化课成绩的提升,而不让他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并学会自我保护,否则既培养不出能应对骗子的大学生,也培养不出合格公民。

来源 济南日报

编辑 信德文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