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举办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
读特记者 李明
2019-02-21 22:39

2月21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广东省重点智库)联合主办“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重大课题组的多位专家学者各抒已见,对《规划纲要》的亮点、大湾区建设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研讨分析。

专家学者们分析认为,《规划纲要》提到“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是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具体要求。

其一,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意味着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搭建创新平台发展新技术、新模式。粤港澳大湾区不止于是区域性、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而是要集聚全球科创资源,成为国际最高标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发源地。

其二,建设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要瞄准国际产业变革趋势,不囿于旧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产业结构的改良升级,而是扮演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试验田和培育地,形成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支撑,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弯道超车”的主阵地。

专家学者们指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提升四方面的能力:一是原始创新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着力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二是产业技术创新,原始创新的科技成果要服务于发展,搭建一系列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区域协同创新,《规划纲要》未指定哪个城市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意味着湾区内部每个城市都要发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特点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做出贡献,也要发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的支撑引领作用,如香港拥有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司法体系,能遏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面临“专利流氓”抢注问题,港澳与国际高度接轨的社会治理体系能够吸引世界一流科技人才和研究机构。四是,创新要素便捷流动,消除湾区内部人才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如职业资格互认、医疗、税收、签注、社保等具体堵点,完善技术移民制度;促进科创资金、科研设备、耗材、数据合理地跨境自由流动。

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善民表示,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国际上没有先例。 必须深化体制机创新,首先要逐步消除大湾区内部的人才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比如职业资格互认、医疗养老、个人税收政策等问题。二是破除科技创新资金的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内地的科研经费怎么才能在港澳使用。三是科研设备与耗材、数据流动问题。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符正平针对粤港澳合作平台的主要任务解读,前海自贸片区主要是空间扩区,探索离岸经济,包括离岸金融、离岸贸易、离岸创新创业;探索深港文化创意合作新模式。南沙自贸片区则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互联互通,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和国际交流平台;打造华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地,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横琴自贸片区配合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岛。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李胜兰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和综合抓手。开放本质上属于改革,多年来我国很多改革举措,就是在开放中推出的,或者由开放倒逼、由开放推动的。粤港澳大湾区从构成来看,是一个复杂、特殊的区域。涉及不同制度、不同关境。这不仅构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突出特点,也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的最大障碍。如何突破这一障碍,本身就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实践。要推进与港澳在法律服务、金融、医疗、建筑等领域的规则对接。探索三地制度创新的最大公约数和联接三地体制机制的通道。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教授李立勋对大湾区空间发展趋势进行研判,梳理出重点内容,一是东西岸贯通。一系列列重大交通设施特别是跨江通道的建设,极大改变西岸的区域交通可达性。二是核心多元扩散。核心城市扩散趋势强化,扩散方向多元化,地区板块重构。三是西岸机遇明显。西岸地区拥有较为充裕的土地空间与人力力资源,可以有效承载核心城市的动能扩散。四是空间流动增强。在区域交通支撑和上层政策推进下,生产要素将更方便、更密集地实现跨区域流动。五是飞地经济兴起。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先行者,珠三角城市之间、港澳与珠三角之间、大湾区与粤东西北及泛珠三角之间的跨地空间开发合作。五是跨地居住通勤。港人北上、广佛候鸟、深莞候鸟为代表的跨地居住、通勤、消费,从地方性宜居走向区域性宜居。六是空间平台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在1980-1990年代主要依托成本和规模,到2000-2010年代主要依托企业和市场,未来将主要依托空间平台。七是空间品质制胜。创新性经济强调人力资本,城市对资本和企业的吸引转化为对人才的吸引,地区生活品质成为吸引人才的关键要素。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认为,过去粤港澳的合作更多是在投资方面、产业方面的合作、政府之间的合作,体现的是“惠商”。而《规划纲要》大篇幅都与“惠民”相关,也就是与老百姓的生活、粤港澳的优质生活圈直接相关,比如人文社区、休闲湾区、就业创业空间、健康湾区等,充分体现了“从惠商到惠民”“从产业升级到优质生活圈”的以人为重、以人为本的“温度”。《规划纲要》不仅从宏观层面拟定区域与城市的发展目标,亦为7000万湾区人民勾勒出未来互联互通后的便捷生活模式。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袁持平提出对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深港科技合作的思考,未来深港合作有三个关键的“打破”:一是深港科创合作首要的是打破制度软环境落差。二是深港科创合作,需要打破两地要素自由流动障碍。三是深港科创合作,打破两地合作默契障碍。打破两地合作默契的障碍,提高两地合作意愿也是深港科创合作成功的关键点之一。

编辑 黄泽霖

(作者:读特记者 李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