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理财”非“银行理财” 消费者购买银保产品需谨慎

读特记者 张程
2019-02-19 18:36
摘要

如何辨别银行自家的理财产品和其代理的银保产品,难倒了不少消费者。记者了解到,两类产品的本质属性存在很大不同,消费者在购买时应做好功课按需下手,谨防“入坑”。

不少市民在去银行办理业务时,常会被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吸引,但如何辨别银行自家的理财产品和其代理的银保产品,却难倒了不少消费者。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两类产品的本质属性存在很大不同,消费者在购买时应做好功课按需下手,谨防“入坑”。

银保产品由保险公司管理而非银行管理

市民郑先生告诉记者,他最近想到银行购买一款理财产品,但银行经理向他推荐的产品,预期收益率远高于该行其他保本型理财产品2.8%—3.4%左右的收益率,而一般银行理财最长封闭期是一年多,这款产品却是5年期。郑先生仔细一查,原来这是一款由该行代销的投资分红型保险产品,这让他打起了退堂鼓。“都是在银行买的,又都有理财功能,一般消费者不仔细做功课的话很难分得清。”

事实上,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和银保产品确实不是一回事。在银行购买的保险类产品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来代理销售保险产品,银行只是代销平台,并不负责运营和管理。“对银行而言,销售银保产品只是代理业务中的一种,是通过中间业务收入来实现盈利,银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收益率与银行无关,一切由发行产品的保险公司负责。”深圳某股份制银行一位理财经理表示。

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发现,不少工作人员会优先向消费者其代理的银保产品,而非自家银行产品,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销售保险产品的业绩提成相比自家的银行理财产品较高,同时销售人员也有产品销售量的考核压力,所以银行人员会倾向于推荐代销的银保产品。”融360大数据研究院金融分析师杨慧敏表示。

一位保险业人士表示,银保产品本金相对安全,但收益率是浮动的,这类产品只适合长期闲置资金投资,短期或不能确定期限的资金并不适合购买。

“预期收益率”不可信

自去年以来,随着保险行业持续回归保障本源,银行保险销售渠道进一步被挤压,因此银保渠道的产品更加趋向保障型,缴费期限与保障期限同时拉长,部分银行也谨慎推动趸交、存续期较短的产品。

杨慧敏认为,在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后,部分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短时间难以接受,或许会转向有最低收益保障的银保产品,预计银保产品的销售量将会增加。

对消费者而言,在购买时最重要的是要分清银保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的区别。“消费者要明辨保险产品属性,清楚自己购买的是银行或基金公司的理财产品还是保险产品,如果确认是购买保险产品,就应当明确保险的功用和保险产品责任。”前述银行理财经理说。

他向记者举例称,银保产品多为期缴型产品,缴费5年或者10年后满期领取生存金,但有不少消费者分不清“缴费期限”和“满期时间”两个概念的差异,误将5年当成产品期限,提取生存金时发现自己属于主动退保,只能拿回本钱,造成了较大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购买银保产品一般在合同中不会体现出预期收益率,只有最低收益率。但不少销售人员会以口头承诺的方式,向消费者许以“高收益”,继而进行引导销售,普通投资者又难以理解密密麻麻的合同内容,因此“入坑”事件屡见不鲜。

此外,银保渠道的销售主要依靠银行柜员或理财经理,但他们的中间业务还包括银行理财、基金等其他产品,在银保产品方面的专业性不足,加上银保产品的随机推销形式,都是导致消费者无法清晰明确银保产品保障责任的原因。

“银行需要做好销售人员业务培训,防止业务人员单纯追求业绩而误导投资者。”杨慧敏建议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银行理财产品具有可以在中国理财网查询到的产品代码,且投资者拿到的合同也有区别,银保产品的是保险合同,这与银行理财产品有着本质不同。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张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