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生日之际,深圳却在思考三个怎么办
2016-08-27 09:23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6周年之际,26日上午,为期一天的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召开。

这次市委全会的一大亮点就是: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6周年之际,总结成绩的同时,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兴瑞在报告中用了1/6强的篇幅,直面问题,深刻剖析了影响深圳发展的历史遗留"两大问题"、未来发展"三大挑战",以及“三个滞后”,居安思危,头脑清醒,要求下更大力气攻坚突破。

会议突出问题导向,对我市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挑战进行了系统专题分析。会议指出,综合来看,主要有历史遗留的"两大问题",和未来发展的"三大挑战",需要下更大力气进行攻坚突破。

历史遗留"两大问题",怎么办?

违法建设问题、水体污染问题

会议认为,违法建筑量大面广,不仅挤占了大量的发展空间,而且隐藏着巨大的各类安全隐患,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发展最大的毒瘤。全市水体黑臭现象十分严重,茅洲河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进展不理想,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进展慢。

未来发展面临"三大挑战",怎么办?

发展空间不足、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缺乏

会议认为,发展空间不足、建设用地缺乏,给工业投资乃至整个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已经对城市竞争力构成了严重制约。交通问题不解决,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缺乏依托和支撑,深圳这座城市就会被捆住手脚、奔跑不起来。教育、医疗事业底子薄、起步晚、需求大,已经成为深圳城市竞争力突出的短板和软肋。

事业推进"三个滞后",怎么办?

改革措施落地相对滞后、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培育滞后、干部作风转变相对滞后

会议强调,与当前攻坚克难的形势任务相比,改革措施的落地相对滞后、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培育滞后、干部作风转变相对滞后,这"三个滞后"的问题,需要在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视、着力推动解决。

比如,"创新""企业""人才"三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的配套措施和操作规程跟进不够及时,新政策还没有迅速全面落地生根,政策执行率、知晓率不够高。

强区放权改革还没有完全铺开,市、区两级的对接还不顺畅。当前,存在部门想放的权力区里不愿要,区里想要的权力部门不愿放,同时存在"放责任不放权力"、"放任务不放人财物"和"要权力不要责任"等现象。

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储备不足,部分项目受土地资源和征地拆迁等影响,前期工作进展缓慢。

现在是抓重大项目的窗口期,如果我们不增强危机感,不迅速采取果断、有效举措,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储备培育和建设工作,有效遏制扭转工业投资下滑势头,就有可能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在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中落后于人。

干部作风方面,各级干部的忧患意识、实干精神差距较大,思想上的"老框框"还很多,解放思想不够。一些干部不仅不去调查研究、摸透情况,而且对摆在面前的问题视而不见、不愿承认、不敢面对。

一些干部说得多、做得少,新名词新概念多、管用好用的真招实招少,在该抓该管的工作上不负责、不作为。也有一些干部习惯于拿过时的规定作为"挡箭牌",把繁琐的流程作为"护身符",表面上是"认认真真走程序",实际上是"敷衍了事不负责"。

还有些干部缺乏事业心、责任心,认为现在执纪监督严了、问责追责重了,认为当领导干部责任大了、实惠少了,热衷于转到更加轻松清闲的岗位上去,推一下动一下,甚至"磨洋工"、"撂挑子"。

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权力部门和领域的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街道、社区等基层腐败问题屡禁不止,学校、医院、社区股份公司等领域违纪违法情况反映突出。这充分说明,全面从严治党任重道远,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会议强调,站在"爬坡过坎"新的起点上,特区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深圳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的各项决策部署,牢记使命、大胆探索,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集中兵力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五场攻坚战",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实现"十三五""开门红",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和"四个自信"践行者,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 小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