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了深圳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热词。图为代表们听取政府工作报告。
28日下午,深圳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代表们纷纷“抢唛”发言。粤港澳大湾区是大家口中的高频热词。
湾区创新驱动发展须有法治保障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目标之一。省人大代表、万商天勤(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韩俊认为,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粤港澳大湾区内涉及“一国两制”下三个独立的法律体系,亟需建立统一的湾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和协同保护机制。
韩俊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省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大幅增加,新类型、重大疑难案件日趋增多。广东法院2017年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5.8万件,同比增长84.70%。在实践中,知识产权保护仍然存在维权成本高、司法赔偿低、行政执法主体复杂等方面的问题。大湾区要营造更好的创新发展环境和营商环境,就必须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具体而言,韩俊建议,提高司法赔偿标准、增强知识产权审理的专业化建设,引进知识产权仲裁、调解等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
“高水平的法律服务,可以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韩俊建议,建立知识产权专家库,提升区域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建立海外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对外知识产权合作服务的新模式。
深港间24小时通关口岸应该再增加
“深圳与香港之间有6个陆路口岸,仅有皇岗口岸实施24小时通关,实在太少了。”省人大代表、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深圳分所审计总监卢旭蕾认为,举全省之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港间全天候通关的口岸还应该增加。
卢旭蕾说,根据口岸管理规定,两地牌的私家车、公务车和商务车须从备案的口岸出入境,以平衡各口岸过关的车流量。同时,允许持有文锦渡、沙头角口岸配额的两地牌车辆在零时至6:30从皇岗口岸出入境。可是,一些两地牌的车主常常因为拥堵等原因,不能在晚上10点前赶到口岸通关,就只能到皇岗口岸等候,待零点后才能出境,非常不便。
卢旭蕾认为,随着香港与内地交流的密切,两地居民跨境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休闲、探亲之外,上学、上班等新的需求也初步出现,通关时间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这就要求口岸在通关时间上为旅客提供更自由的选择空间。
她由此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在文锦渡、沙头角口岸关闭后,在该口岸备案的两地牌车辆在皇岗口岸可以直接过关,不用等到零点后;第二,双方共同逐步推进深圳湾口岸等客流量大、条件较为成熟的陆路口岸全面实施24小时通关,促进深港实现更深层次、更有质量的共同繁荣发展。
努力推进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要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当务之急。省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林表示,通过推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完整创新链条非常重要。
如何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短板方面,实现有效的突破和提升,从而解决电子信息产业“缺芯少核”的问题?张林认为,需要把高校、企业以及产业、运营等各个层次全方位打通。通过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就可以把这个产业链串联起来。
“报告里提到在2018年新筹建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并计划在2019年再新筹建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我们能不能再努力一下,推进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张林说,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广东的支柱产业,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应当在形成更高层次产业链上发挥先锋作用。
张林介绍,由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南方科技大学牵头,深圳的一些高校正在积极筹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当前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关键时期,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够建设更加美好的广东。”
加大应用推广力度 加快机器人产业发展
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必须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人大代表、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剑认为,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广东起步早、发展快,有非常好的基础,当前急需再加一把力,加大机器人推广应用力度,助力机器人产业水平提升。
进一步加快广东机器人产业发展,周剑提出两方面建议:一是大幅度提高应用推广力度,特别是在广州、深圳等有经济实力的地方率先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教育;二是积极推动和海外研发机构的合作。这样,对珠三角龙头机器人企业发展将非常有帮助。
编辑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