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出生人口数每况愈下,就连生育意愿也大幅降低,伴随着育龄女性规模的见顶下滑,人口老龄化正加速来临。如何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养老服务业该如何发展?今年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们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提高生育意愿 减缓老龄化社会
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8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相比2017年,2018年全国出生人口恰好减少了200万,下降幅度超过10%。同时,我国人口出生率创下40年新低。对此,在深省政协委员秦鉴认为,有必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提高广东省居民的生育意愿,增加劳动力、减缓老龄化。
在秦鉴看来,政策法规、抚育负担、教育成本,生育观念等问题都制约了生育意愿。“要尽快修改相关法规,全面取消各种抑制生育意愿的惩罚措施,鼓励国家公职人员带头生育,引导生育意愿的提升!”秦鉴认为,除引导积极的生育观念外,通过各种方式降低养育教育成本十分重要。“应该出台各种降低家庭子女养育教育成本的政策措施,比如设立高额生育补贴、普及幼儿义务教育、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大部分大学生可获得奖学金等。”
此外,还要扩大和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秦鉴说,除目前已有多个地区出台了延长产假、分娩补贴等提高生育意愿的政策,还应该制定更有力的提高妇女养育子女意愿的法规。“比如可以参照德国的规定,夫妻一方在家照顾子女不参加工作时,配偶的工资收入可以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离婚妇女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前夫给予的抚养费,以提高妇女的结婚、生子意愿。”
为持续老龄化社会做好养老战略规划
生育率降低会影响人口结构,老龄化快速发展,引发严重的养老问题。据统计,广东省户籍老年人口达1367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4.7%。养老服务业本质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养老人才队伍不足、质量不高已经成为阻碍我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对此,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在提案中指出,要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制定我省中长期养老人才工作规划。打破目前民政、卫生、人社、残联等部门割裂分散的养老局面,由省领导牵头发挥老龄工作委员会在养老政策顶层设计和决策中的中枢职能,加强老龄工作的统筹协调,为应对老龄化社会做好养老人才战略规划。建立学校教育、在岗培训相结合的健康照护专业人才倍增计划。完善社区居家照顾公共服务体系,设立健康照护人力资源工作站,建立以家属照顾者、长者义工为主的社区“准健康照护员”后备队伍,为居家养老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建立“托底型”的公共服务系统。
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产业集群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结构的调整,粤港澳大湾区养老问题将成为影响未来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和家庭关系发展的重要方面!”省政协委员郑国洪指出,要以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为契机,完善大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我们可以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产业统筹机构,进一步鼓励和创新异地养老模式。”郑国洪说,要打通跨境养老保障金(社保)壁垒,推动医疗福利共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进行养老保障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打通医疗报销部分的壁垒,实现三地医疗资源无缝对接,进一步解决跨境报销、转诊等困难。
此外,郑国洪还建议以文化养老引领大湾区养老产业群发展,以广府文化、传统岭南文化为依托,寻找大湾区养老服务的价值认同,满足和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在地文化建设引领养老产业治理与发展,推动大湾区老龄文化的自觉性,倡导文化养老,提升大湾区文化自信和老龄产业健康发展。
编辑 赵偲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