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匠心精神筑起“百年安居梦”

读特记者 刘秋伟 文/图
2019-01-24 21:57
摘要

东莞市彩丽建筑维护技术有限公司“何玉成劳模创新工作室”获东莞市总工会授牌,1月24日在彩丽公司举行揭牌仪式。

东莞市彩丽建筑维护技术有限公司“何玉成劳模创新工作室”获东莞市总工会授牌,1月24日在彩丽公司举行揭牌仪式。

彩丽建筑维护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广东省劳动模范何玉成,被业界称为“建筑医师”,他却自称为“聆听建筑心声的守护人”。

何玉成告诉记者,"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立,旨在鼓励企业全员开动脑筋,参与技术与工艺创新,通过“传、帮、带”让普通工人成为知识型、创新型专业技工、创建出让所有人都可以出彩、成长、成才的平台。

何玉成说,建筑其实是一个生命体,要赋予建筑更强更长生命力,让国民百年安居。在与建筑进行交流,在用心守护建筑生命的过程中,他将诗意注入了充满钢筋水泥的建筑,延长了建筑的寿命,他不断超越自我,共获得近百项国家专利。其创立出的“诗意安居@”百年建筑技术体系,目前已广泛应用到万科、碧桂园等房地产项目,正引领绿色建筑迈向高品质时代。

防治建筑渗漏病害更耐久可靠

在位于东莞市区的彩丽公司,何玉成与记者聊起了他的“百年安居梦”。

1993年,何玉成成立了东莞彩丽建筑维修技术有限公司,将个人所追求的“百年安居梦”升级到彩丽的企业梦,带领团队以赋予建筑更强、更长生命力为目标。

“为什么我们祖先传留下来的古老建筑能做到百年不朽?而现代以强大技术体系支持下建造的建筑物却往往未老先衰?”这是何玉成团队一直在潜心思考的课题。

何玉成告诉记者,建筑渗漏之所以难以防治,主要与人们过度依赖、迷信于防水措施,漠视应用技术及不同系统融合匹配,以及寄望于防水措施能补救主体结构缺陷的恶习相关。再加上,人们普遍认为建筑渗漏只是小事,并没意识到建筑渗漏是引起建筑质变,导致钢筋锈蚀及主体结构劣化的严重病害,是建筑未老先衰的元凶。

其实,防治建筑渗漏病害措施比立足于主体结构自防更为耐久可靠。

何玉成认识到防治建筑渗漏病害的重要性,然而,专业技术成了摆在面前的第一难题。

为此,他开始在各地寻求相关产品及方法,来解决在维修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主动与相关科研机构及高校合作。

2014年,彩丽开发出第一项科研成果——“非烧结砌体干法施工技术”,成功解决了非烧结砌块墙材应用中所出现的若干技术难题,获得东莞市科学进步奖。

基于这项成果具有显著质量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推出市场后得到包括万科项目在内大量工程项目的广泛应用,使公司成功地从“治病”,转型为“治未病”。

让国民诗意安居100年

何玉成还从古老建筑百年不朽的建筑智慧中得到启发,成功开发出被动式防治渗漏成套应用技术,彻底解决了当下建筑渗漏难以处理和根治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创了实现建筑与水共生、共荣新时代。

何玉成告诉记者,这项技术,主要是通过在混凝土结构复合上相匹配的遇水自愈合材料,使混凝土结构内部透水缝隙,在水作用下能生长出大量呈针刺状、永不溶于水,并具有生长能力的结晶体,把混凝土内部由细微缝隙形成的透水通道完全堵塞,将带缝隙工作的混凝土包括施工缝、冷缝等节点细部在内的整体,转化为能长期承受140米静水压要求的强大躯体。

目前,这套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全国 20多个大中城市数以万计的工程项目,得到包括碧桂园、万科等行业龙头企业的高度认同。

20多年来,何玉成创始了五大技术体系,即被动式防治建筑渗漏成套应用技术、夏热冬暖屋面长效防漏与蒸发降温被动技术、挂贴饰面砖成套应用技术、干法粘结预制件隔墙成套应用技术,以及墙面抹灰以机械喷浆施工全套应用技术,这些技术成果已成功破解了制约建筑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系列重大技术难题,为推动我国建筑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业内,我成了大家的公敌,因为我坏了行业的规矩。别人做防水,都保证五年不漏,而我的防水,最少可以保十年。这不是砸了同行的饭碗吗?”何玉成笑着对记者说。

何玉成说,保证工程质量与控制建筑成本并不相矛盾,所以,他一直将“赋予建筑更强、更长生命力,让国民诗意安居100年”作为公司的企业使命。值得欣慰的是,他这份执着的坚持已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肯定,先后荣获东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名城名匠”、“首席技师”、广东省“五一”劳动模范、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工匠精神奖”、东莞“十大创新人物”等殊荣。

何玉成表示,为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在创新驱动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职工技能素质,彩丽在东莞市总工会的精心指导和城区总工会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何玉成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出一批敬业乐业的能工巧匠,参与到技术改进与创新。实践经验证明,这样做,个人、企业、合作方、用户、社会各方都能实现共好、共荣、共赢。防治建筑渗、漏、裂病害市场潜力巨大,未来企业将继续投入更多资源支持“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力争在2019年内培训200名技师,并力争再研发出1~2项科研成果,努力为实现国民百年安居梦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 李宇婷

(作者:读特记者 刘秋伟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