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饼干检出致癌物你慌了?深圳权威机构:致癌风险非常小

读特记者 易东
2019-01-18 16:12
摘要

香港饼干检出致癌物!真的那么危险吗?1月18日,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院食品检测所。专家们认为,致癌风险非常小。

1月15日,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公布了58款饼干的抽检数据,其中51款检出环氧丙醇、氯丙二醇、丙烯酰胺三种“基因致癌物”,含量分别为3.4~1900μg/kg、11~780μg/kg、32~340μg/kg。检测数据公布后,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关注。一块小小的饼干,真的那么危险吗?1月18日,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院食品检测所。专家们从致癌分级、主要来源、风险评估等方面来为记者解读了此次事件。

三种物质致癌分级风险低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物质致癌程度分为5级,从Ⅰ级到Ⅴ级依次为:确定的人类致癌物、较可能、可能、不确定和不太可能导致人类癌症。其中,Ⅰ级风险级别最高,危害最大。依据已有的数据,丙烯酰胺和环氧丙醇都被IARC归类为2A类物质,也就是说确定对动物致癌,不确定对人是否致癌;至于氯丙二醇IARC将其评为2B类物质,即不确定对人类是否致癌,且对动物是否致癌证据也不充分。三种物质的致癌风险都非常小,远远不及吸烟导致肺癌的几率。

科学证据表明,癌症是由多种因素而非单一因素造成,因此致癌物和是否患癌症不能简单对应。即使是Ⅰ类致癌物,导致癌症也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酒精和苯并(a)芘都是Ⅰ类致癌物,谁都知道喝酒伤身,烤羊肉串里也可能会有苯并(a)芘,但偶尔食用也无妨。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接触到多种微量的致癌物,但只要控制好摄入量,就无需太过担心。

加工工艺是三种物质在饼干中的主要来源

含脂肪、氯化钠的食物在加热的过程中,如烘烤、焙烤,都会产生氯丙二醇和环氧丙醇,其中环氧丙醇化学结构在食物内不太稳定,它会和油脂里的脂肪酸发生反应形成缩水甘油酯。

在高温条件下如焙烤、煎炸、烧烤、烘烤,食物中的糖类和氨基酸(主要是天门冬氨酸)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诱人的色泽与香味,但也伴随着微量的丙烯酰胺生成。换言之,只要在高温条件下加工含有碳水化合物(淀粉、小分子糖类)和蛋白质的食物,就容易产生丙烯酰胺。

香港消委会报道的饼干中检出高糖、高脂肪,同时饼干又含有蛋白质,根据饼干的加工条件及氯丙二醇、环氧丙醇和丙烯酰胺在食物中的形成原理,在饼干中检出这三种物质并不奇怪。

饼干中三种物质的风险评估

目前,国内外并没有环氧丙醇的风险评估数据。至于氯丙二醇,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公布的氯丙二醇每日最大耐受量(PMTDI)为每公斤体重4 μg/kg/d,一个60 kg的成年人每天摄入应不超过240 μg。对于丙烯酰胺,根据2010年发表在《食品与化学毒物学期刊》上的研究,丙烯酰胺的每日耐受摄入量为2.6~16 μg/kg/d。一个60 kg的成年人,按最保守计算,每日耐受摄入为156 μg。

以香港消委会公布的数据饼干中氯丙二醇含量为11~780 μg/kg,丙烯酰胺含量为32~340 μg/kg,都按最高含量计算,一个成年人每天进食饼干应不超过0.3 kg。以一块市售的曲奇饼干为20 g为例计算,则每天进食饼干不应超过15块。但是考虑到从别的食物中也可能会摄入氯丙二醇、环氧丙醇及丙烯酰胺,如薯条、焙烤食物、调味品,饼干的进食应相应减少。

对消费者的建议

1.保持饮食均衡,切勿偏食,多吃蔬果,营养搭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少吃薯条、薯片等零食,少吃油炸、焙烤等食物,尽量减少氯丙二醇、环氧丙醇及丙烯酰胺摄入;

3.食物在加工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加工方式,适度加工,以减少有害物质的形成。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易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