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即将到来。1月16日,深圳市卫计委等23个单位组成慰问团来到惠州白露医院,给深惠两地的麻风病休养患者送来了慰问金和慰问品。记者从市卫计委采访获悉,2018年,深圳新发麻风病15例,截至去年底,仍需管理的麻风病人累计145例,各项防控措施均落实到位。
据了解,今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的主题是“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目前,我国已进入消除麻风病危害最后的攻坚阶段,各地各部门严格贯彻引领全面落实麻风病危害各项措施,做到麻风病人发现一个、治疗一个、关爱一个。截至去年底,深圳累计发752例麻风病(其中常住人口533例,暂住人口219例),经积极规则足量的治疗,至去年底仍需管理的麻风病人145例(其中现症病人62例,愈后监测者83人,白露医院休养住院病人3例)。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麻风病防治科主任黄俊新介绍,麻风病的唯一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病患者,主要通过皮肤密切接触或经呼吸道飞沫传染,其次为间接接触传染。虽然在深圳,麻风病已处于低流行状态,但仍然缺乏有效的一级预防措施,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仍然广泛存在,麻风病并未真正消灭。谈及2019年麻风病工作要点,他表示将继续加大疑似麻风病例发现力度,按照广东省和深圳市“麻风病症状监测方案及工作指南”的要求,在全市医疗机构的相关科室组织实施,早期发现麻风病人。
【读特新闻+】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如发现或治疗不及时,有可能造成眼、面、手、足的残疾,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1、麻风病是如何传播的?
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是唯一的已知传染源,特别是MB病人。
除直接接触外,呼吸道是麻风菌传播的重要途径。
2、感染了麻风菌就一定会患麻风病吗?
95%的人对麻风菌有自然免疫力,即使感染了麻风菌也不发病,少数免疫低下或缺陷者才会发病。
麻风病发病缓慢,平均潜伏期3~5年。
3、主要临床表现(特点):
不痒不痛的慢性皮损,感觉障碍或异常,外周神经粗大.
4、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
皮肤出现单个或几个与皮肤齐平或边缘高起的浅色、淡红色或紫铜色斑疹;也可发生淡红色或紫铜色的丘疹或结节。面部、耳朵及四肢皮肤肥厚,潮红,发亮。眉毛脱失。
上述皮损不疼,多数不痒,不出汗,皮损部位浅感觉(触觉、痛觉、冷热觉)迟钝或丧失。有时虽无皮疹,但四肢麻木,并伴有周围神经粗大及触痛。
有的病人在皮损部位刮取组织液涂片或活检,抗酸染色查菌阳性。
5、临床可疑麻风病的线索:
因麻风病的临床早期表现只有单个或几个与皮肤齐平或边缘高起的皮疹、不痒不痛,容易被人们忽视;当病情加重或出现麻风反应时,病人才主动到医院求医,而这些病人的病期多数已发病几年了,甚至出现了可见的残疾。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麻风病人,是控制传染,预防畸残,保护健康人群的最好方法。
6、临床检查方法:
全身皮肤检查(包括触诊检查);
检测斑的感觉:痛觉、触觉;
触摸外周神经:眶上、耳大、尺、腓总神经及皮损周围的皮神经。
7、实验室检查:
病人的确诊必需进行皮肤组织液涂片及组织病理检查。
8、疑似麻风病例筛查、转诊流程
9、按国家卫生部颁布的《麻风诊断标准》(WS291-2008)
诊断依据:
(1)浅色斑、红斑、丘疹、斑块、结节或弥漫浸润等皮损,病程大多慢性,同时不具备其他皮肤病的特点;
(2)皮损或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明确的浅感觉障碍(减退或丧失)或闭汗;
(3)明确的周围浅神经粗大;
(4)皮肤涂片检查AFB 阳性;
(5)损害活检组织学检查,有麻风病特异性病理改变或AFB 阳性。
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具备以上1-4项中任何1项者。
(2)临床诊断病例:具备以上1-3项中任何2项者。
(3)确诊病例:具备以上1-3项中任何1项,同时符合第4项或第5项者。
10、麻风病的治疗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81年推荐的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方案(MDT):多菌型(氨苯砜、B663、利福平)二年,少菌型(氨苯砜、利福平)半年。而且用药后1天即可杀灭体内99%的麻风菌,所以不必隔离治疗。病人完全可以和健康人一样正常地生活。
11、麻风病的预防
麻风病没有一级预防措施,服用有效的抗麻风药物或接种卡介苗(BCG)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因此,广大医务人员要了解麻风病的早期症状,掌握诊断要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麻风病人,是控制传染,预防畸残,保护健康人群的最好方法。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