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月球背面着陆三大看点:时间短 难度大 风险高
新华社
2019-01-04 07:45

2019年1月3日,人类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嫦娥四号稳稳降落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整个降落过程既惊心动魄又热血沸腾,来自各方的探月专家们向新华社记者详细介绍了这一过程。

“嫦娥四号好比降落在崇山峻岭”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嫦娥三号好比降落在华北大平原,而嫦娥四号好比降落在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不同于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的着陆区,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区地形起伏达到6000米,可谓跌宕起伏、险象环生。

“难度大、时间短、风险高。”吴伟仁如是评价嫦娥四号此次在月球背面着陆之旅的突出特点。然而,风险越高意味着回报有可能也会越大。

“去月球背面比去正面风险增大了很多,但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讲,如果我们未来要建设月球科研站,就需要航天器能够高精度着陆。”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称,解决了这次任务面临的挑战,可为后续的深空探测和小行星探测打下基础。

落月:激动人心的700秒

10时15分,嫦娥四号迎来制动时刻,7500牛发动机开机,动力下降开始;10时21分,降落相机开机,开始抓拍落月全过程;10时25分,嫦娥四号转入悬停模式,随后不一会儿便转入避障模式。

10时26分24秒,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经历了近700秒的落月过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一切正常!指控大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嫦娥四号落月的一刻,74岁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走向正在前排工作席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两代“嫦娥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一握,也让张熇这个嫦娥四号探测器研制团队里的“女当家”再也忍不住激动的心情,捂住脸当场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从2004年1月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至今,嫦娥探月已经走过了15年。嫦娥四号落月激动人心的700秒背后,便源于这15年的付出与坚持。

探测月球背面:嫦娥四号或将取得突破性发现

嫦娥四号的着陆区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之一,也被公认为月球上最老、最深的撞击盆地。在这里获取月球深部物质的信息,相信会在科学上有很大的惊喜。

科学家们认为,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是研究月球深部物质组成的重要窗口,对该盆地进行探测,有助于研究月壳和月幔的组成、月球的地质特征、月球的起源和演化,解释月球上的磁异常现象。

编辑 周梦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