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逐浪高 ——深圳全面深化改革述评

读特记者 石义胜
2019-01-04 07:44
摘要

5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深圳,作为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肩负新使命,改革再出发。

南海之滨,珠江奔涌,千帆竞渡,百舸争流。

5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深圳,作为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肩负新使命,改革再出发。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深圳在全国首创“领导小组-专责小组-部门联合-社会参与”的改革督查机制,率先建立改革项目台账制度,率先探索改革第三方评估制度,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近年获批国家级试点改革项目115项,围绕营商环境改革、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医疗卫生改革、住房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擦亮了特区的金字招牌,充分发挥“试验田”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批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制度从这里走向全国。

以改革促发展 以制度创新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引领发展。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深圳知难而进,实施科研评审制度和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改革,政府出资50亿元设立全国首支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5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柔性显示、无人机等领域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多项核心技术从“跟跑”“并跑”转向“并跑”“领跑”。深圳创新力形成了“4个90%”的鲜明特征,即90%的研发人员、研发机构、科研投入、专利生产集中在企业,成长出华为、腾讯等创新型龙头企业集群。

深圳创新主体不断壮大的背后,离不开深圳改革者自我革命主动放权,坚持“大市场、小政府”,推动市场不断做加法,逐步强化“无形之手”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特别是在去年,深圳将营商环境改革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先后出台了营商环境改革“20条”,推出300项“不见面审批”,打造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深圳90”品牌,实现90%行政许可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三分之二,40多项事项实现“秒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底,我市商事主体309.8万户,其中企业196万户,商事主体数量、创业密度均居全国第一。

以改革破难题 久久为功大胆突破释放改革红利

人才是第一资源。迈入新时代,再铸新辉煌,人才仍然是关键。

“深圳有容错、包容的环境氛围,有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政策不仅有延续性,而且不断与时俱进,对人才形成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培养。在这座城市做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学。”2018年11月1日,“院士培养奖”颁奖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地铁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陈湘生一番肺腑之言,生动诠释了新时期深圳再造孔雀东南飞、升级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成功奥秘。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深圳从出台高层次专业人才“1+6”政策,再到“81条”人才新政和人才工作条例,不断筑牢聚才、引才、用才的政策网。截至目前,我市人才队伍总量510万,全职院士41人,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达12480人,其中去年新增2547人。

这个元旦小长假,不少市民注意到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永久校区建筑外立面装饰几近完成,离今年上半年如期交付使用又近了一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补齐高等院校的短板、为未来的发展培育、储备优秀的本土人才,深圳抢抓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机遇,引进办学与自办高校并举,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高等教育驶上了“快车道”。过去5年,深圳高起点建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高校,创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圳速度”。

以改革惠民生 不断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作为全国医改的排头兵,深圳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上不断改革“破冰”,在全国率先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率先推行公立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率先开展市场化的药品集团采购改革,率先出台了家庭医生服务“深圳标准”等创举,为患者谋福祉,为居民守健康,为全国医改输出“深圳智慧”。

2018年6月5日,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深圳新一轮住房制度改革拉开序幕。深圳计划将住房分为市场商品房、政策性支持住房(人才住房和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三大类四种住房,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和专业人才等各类群体住房需求,计划到2035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全市筹集建设各类住房17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100万套,着力筑实多层次、差异化、全覆盖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圳拥有近千座公园,森林覆盖率达40.68%,去年获批国家森林城市。为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2017年深圳新增污水管网2009公里,比上年翻一番,成功消除黑臭水体50条;2018年又安排新建污水管网2300多公里,全面开展剩余的85条黑臭水体整治。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过去5年,全市九类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投入8773亿元,年均增长25.6%,占财政支出六成以上。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党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深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记者 石义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