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产业迎来“大水大鱼”新生态

读特记者 闻坤
2019-01-02 16:31
摘要

从规划的市场目标来看,到2020年大健康行业就有8万亿元市场规模。

近日,由后e促进会、南山区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主办,e健康产业联盟、深圳市一体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以“凝心聚力 重塑生态”为主题的e健康产业联盟新年论坛在深圳举行。

北大后e促进会创始人崔巍、e医疗大健康产业联盟发起人刘丹宁、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研究员苏月、大湾区共同家园投资有限公司总裁胡章宏博士、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署副署长冯德崇、南山科技事务所所长王艳梅、南科大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微医集团高级副总裁邵晨曦等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业界精英200多人共同出席大会,助力e健康产业联盟的发展,这可谓是医疗大健康界2019年开年最具活力的能量场。

“健康中国战略,已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刘丹宁表示, “十三五”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专项提出方向,一是精准化的新型医疗;二是数字化医疗服务;三是智能化智慧医疗服务;四是主动健康一体化医疗服务。还有基层医疗的大力发展,在政策推动下,催生出众多基层医疗的机会和项目,资本对基层医疗的参与和热情空前高涨,基层医疗信息化也将迎来大力发展的机会。此外,医学检验服务初露头角,想象的空间非常大。

“基于上述分析,中国将孕育一个大水大鱼的新的产业生态。” 刘丹宁表示,从规划的市场目标来看,到2020年大健康行业就有8万亿元市场规模,2030年达到16万亿。这是官方预测的数据,以业内来看,预测的数据将高于这个规模。我们国家的基数特别低,跟欧美的发达国家比,这意味着不单指未来存量增量大,我们的比例增长的空间还非常大,这个大产业才能够孕育大行业,才能够有大企业,所以这就是“大水大鱼”的概念。

政策的变化带来行业未来对市场模式的思考也在变化。刘丹宁首先分析了健康产业面临的门槛和痛点:首先是制造端,面临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研发团队融合难、临床门槛高等挑战;在服务端,面临准入门槛高、政策壁垒后、吸引人才难、管理模式创新难等问题;在互联网医疗方面,存在模式创新难、跨界融合难、线上线下打通难、持续投入大等问题。应对这些外部行业的变化,刘丹宁认为,打造共生型的组织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出路。这个组织有以下四个特征,互为主体性,整体多利性,柔韧灵活性,还有效率协同性。

为达到“健康产业发展更加共享共赢,人类健康事业更加和谐普惠 ”的目标,一批在健康医疗领域坚守多年的行业领袖,联合多家大健康企业、投融资机构、各国一流院校、科研学术机构等相关组织共同发起组建 “e健康产业联盟”,让资源最大限度地互动、叠加、迭代,为产业坚守者更好的赋能。“e健康产业联盟“是一个以创新科技为引领,在国际健康产业领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享共赢的合作组织,致力于打造一个共生型的平台。联盟宗旨目标是构筑大健康生态圈,打造金融服务、全程服务、产业转化、营销赋能四大服务平台;创建医药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医疗服务产业、互联网医疗产业、要素资源产业、国际产学研、医药健康食品七大产业分联盟,以及医疗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国际研究院、e健康产业联合智库。

向智者问道,与强者同行。“e医疗大健康产业联盟共生平台结盟仪式”在活动当天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东省高科技产业商会、中关村股权投资协会、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深圳女企业家商会、南山区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新西兰创新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协会积极加入e医疗大健康产业联盟,携手结盟,共同将联盟打造成为最具活力的医疗大健康平台。

见习编辑 罗越

(作者:读特记者 闻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