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深圳正进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深圳必须审时度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示范者和领跑者的核心引擎作用。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创举,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支持和推动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利于带动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粤港澳三地和中央有关部门积极作为,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诸多重大成就和突破性进展。近期,《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提出全力推进粤港澳融合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也刚刚举行,提出了未来5年的总目标和6个具体目标。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深圳作为核心引擎应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推进与港澳的合作,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重要而又不容回避的问题。
加大力度推进粤港澳跨境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图为粤港两地携手打造的新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周红声 摄
A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近日,韩正副总理在广州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也提出,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坚持目标导向,围绕实现目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扎实推进重大合作平台建设。为此,立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总体要求,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一是加大力度推进粤港澳跨境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更好实现大湾区融合发展。要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聚焦食品安全、环保、旅游、医疗、交通、通关等重点领域,以点带面、深入推动三地规则衔接。推进粤港、粤澳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实施“一地两检”“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人员通关新模式,研究探索建立大湾区人才绿卡制度。推进与港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交流合作,推进粤港、粤澳海关跨境快速通关对接项目,提升货物通关效率。推动放开港澳小汽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入出内地政策,推进“澳车北上”“港车北上”加快落地。支持逐步推进游艇码头对港澳籍游艇开放,推进粤港澳游艇安全便利往来和通关。推进“数字湾区”建设,探索建立粤港澳三地跨境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据资源汇聚、流通与共享;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探索建立既便利数据流动又确保信息安全的机制。
二是携手港澳构建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推动湾区统一市场建设。推进与港澳在市场准入、标准认定、产权保护、政务服务等方面的接轨,加快构建对标国际、开放一体的湾区大市场。完善三地政府推进大湾区建设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推动信息互通、工作互动、政策互融。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加快政务服务智能化、移动化和业务流程再造,进一步简化港澳投资者投资准入审批流程。推动职业资格和行业标准互认,支持扩大跨境执业的资格准入范围,推动重点领域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为港澳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执业创造更多便利条件。积极推进标准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建设,制定实施推广“湾区标准”。探索搭建大湾区食品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平台,推动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数据共享。推广“圳品”供深食品标准模式,打造大湾区食品区域品牌,探索建立大湾区食品团体标准。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积极发展国际仲裁和调解,探索设立面向国际的知识产权教育服务平台。
三是加快推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打造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支持广州南沙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园等平台载体。加快推进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建设,依托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高端科技创新合作高地。携手澳门积极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打造珠江口西岸新的经济增长极。支持广东9市立足自身产业优势规划一批特色合作平台,加快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
四是积极开展金融开放先行先试,推进跨境金融改革创新。有序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加强粤港澳三地金融规则和标准对接,强化国际金融交流与合作,提升金融开放水平和能力。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支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支持打造服务澳门经济多元化的金融平台。携手港澳共建广州南沙、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金融深度合作平台,加强香港联合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合作,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基金)产品互认。扩大金融双向开放,深入推进“深港通”“债券通”“理财通”,积极探索“保险通”,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深融合的跨境金融联通体系。完善粤港澳金融交流体系和合作平台,成立粤港澳金融科技联盟,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作用。完善跨境金融纠纷解决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大湾区设立发展。按照国家部署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创新试点,完善跨境人民币业务配套政策体系和产品服务体系。鼓励境内机构使用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跨境融资,扩大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试点范围,打造国际化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探索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
B
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应发挥引领示范的核心引擎作用
党的十九大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和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国家战略相继落地,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深圳新的重大历史使命。当前深圳正进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深圳必须审时度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示范者和领跑者的核心引擎作用。
一是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扮演引领者角色。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第二个战略定位,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继续强调“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方面,深圳有“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一方阵”的勇气和底气,先后承担了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大湾区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双中心”任务。近年来,深圳在实施大科学装置带动战略、集中力量解决“卡脖子”问题、加快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方面不断发力,不断夯实基础研究实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凸显了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圳责任。
二是在促进跨境贸易流通联动化和市场一体化中扮演改革者角色。近年来,深圳不断推进跨境贸易流通领域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缩短通关时间,疏通体制及政策障碍,大大提升区域跨境贸易的便利化一体化程度。比较典型的就是近日深圳海关出台的《深圳海关2021年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二十八条措施》。该措施包括压缩进出口环节单证合规时间、压缩进出口环节边境合规时间、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进一步提升企业获得感等4部分共28条,这些措施力度和作用明显。同时,深圳作为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香港作为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深港两地及大湾区在推动数字人民币跨境交易方面也走在了前列。数字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将会为深圳及湾区对外贸易增加新的动力。
三是在推动港澳居民融入湾区、共建湾区、共享湾区进程中扮演示范者角色。其典型政策就是深圳市委、市政府新近制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的若干措施》。该措施旨在贯彻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先行示范区相关规划精神,率先落实便利港澳居民相关政策、推进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的重要行动。该措施立足“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深圳所能”,从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学习、就业、创业、生活四方面提出了18条措施,其中学习方面的措施有6条、就业方面的措施有3条、创业方面的措施有4条、生活方面的措施有5条。这些便利港澳居民融入湾区发展的政策举措,在湾区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推动作用。
C
大湾区建设战略下粤港澳跨境合作新思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多重重大利好背景下,粤港澳三方应不失时机全力推动大湾区合作,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为支点,推动大湾区建设取得更大进展、更大突破。
一是构建共商共建共管的跨境治理体制机制,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是打造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因此,要把握好国家的战略定位,抓好主要任务,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共商共建共管的体制机制,尽最大努力聚焦优势领域发展新产业,从而构建横琴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的新格局。
二是创新跨境区域治理模式,助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前海作为大湾区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扩区”后可以更好发挥前海作为大湾区先行先试平台作用,更好发挥服务香港产业转型、建设大湾区合作平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等职能。为此,要大胆创新大湾区跨境区域治理模式,扎实推进制度改革创新,用好有关支持政策,促进深港开展深度合作。事实上,早前出台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推出的27条改革举措,提到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前海作为试验田的作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香港作为高度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经济体,拥有成熟的金融以及专业服务业,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完全可以与前海强强联手,发挥协同效应。
三是用好中央优先支持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政策,带动深港河套地区建设与发展。香港和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互补性很强,两座城市的合作早已由资源“过河”过渡到融合“造城”,而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是融合造城、建设国际一流科创中心的重要支点。目前,已有超过130个高端科技项目落地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中央也将设立专项资金对大湾区内地9市项目进行直接投资。其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涉及跨区域协同的关键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项目建设,将是优先支持对象。为此,深港双方要紧密合作,用好中央支持政策,带动深港河套地区的融合建设与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治理体系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原标题《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