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成大学生关注网红,男生青睐游戏类、女生热衷美妆

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2018-12-25 19:49
摘要

​青少年触网年龄集中在6~10岁,父母陪伴可防止青少年过度上网。

12月25日,中国社科院在京举办201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并指出,调查显示,有近四成的大学生关注过网红,游戏类和美妆类网红最爱青睐。

游戏类和美妆类网红最爱大学生青睐

蓝皮书指出,2017年“大学生调查”发现,有近四成的大学生关注过网红。其中,8.0%的大学生基本每天都查看网红动态,16.0%的大学生至少每周查看1次,5.5%的大学生至少每月查看1次。对比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情况可以发现,高职生和本科生在关注网红动态上存在明显差异,高职生关注网红动态的频率显著高于本科生。约有1/10的高职生基本每天都会查看网红动态,约1/5的高职生至少每周查看1次,频率明显高于本科生。本科生基本每天都看网红动态的学生比例为6.6%,至少每周查看1次网红动态的学生比例为13.3%。

对于关注网红动态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所关注的网红类型与直播类型有比较相似的地方,游戏和美妆是大学生最喜欢的网红类型,有41.7%的大学生关注游戏类网红,31.6%的大学生关注美妆类网红。其次是美食/烹饪类网红、秀场类网红和旅游/户外类网红,比例分别为25.9%、16.6%和16.0%。财经类网红得到的关注度最小,仅有3.1%的大学生会关注。在性别差异上,男女生关注的网红类型存在明显不同。男生更多关注游戏类网红,关注比例达到62.8%,而女生则热衷于美妆类网红,关注比例达到55.5%。此外,体育类网红和科技类网红相对更受男生的欢迎,分别有19.0%和16.2%的男生关注这两类网红。在女大学生群体中,除了对美妆类网红的关注之外,美食/烹饪类网红、游戏类网红和购物类网红比较受欢迎,关注比例分别为38.0%、23.5%和23.2%。可以发现,男生对网红的关注更多是为了追求游戏和科技体验带来的快感,而女生更多是为了满足对美丽外表、美味食物的需求。

大学校园里的网络直播和网红文化体现着95后大学生的鲜明特征,观看网络直播和网红动态的学生比例较高且关注的类型多样,直播和网红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值得一提的是,男女生虽然在观看的直播和网红类型上存在差异,但游戏类直播和网红受到男女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青少年触网年龄集中在6~10岁,父母陪伴可防止青少年过度上网

蓝皮书指出,调查显示,5岁及以下就已经接触到互联网的青少年占10.88%,6~10岁开始接触互联网的青少年占61.43%,10岁以上开始接触互联网的青少年仅占27.69%。在一个被互联网覆盖的时代和家庭背景下,青少年往往在较早的成长时期就会与网络接触,而且触网的低龄化趋势越发明显。同时,一线和准一线城市青少年普遍更早接触网络,平均触网年龄分别在8.3岁和8.6岁,而二线、四线城市青少年的平均触网年龄为9.1岁,三线城市的平均触网年龄则为10岁。

青少年使用的上网设备主要是手机,占样本的87.33%,远高于其他各类上网设备。新兴的上网设备如平板电脑,作为青少年上网主要设备的比例也占到21.88%。调研发现,学生们较多使用电脑做PPT、写报告和其他作业,因此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作为青少年上网主要设备的比例也较可观,分别为22.68%和36.90%。

青少年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家庭和学校,学校通常对学生上网进行一些限制,比如禁止带手机或限制使用手机,因而可以理解家庭是青少年上网的最主要场所。调查显示,青少年经常上网的地点是家庭的占95.07%,学校其次,仅占18.44%,公共场所占14.65%,随时随地占13.20%,其他场所占5.46%。

父母的陪伴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没有和父母同住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间在6小时以上的占14.61%,而与父母同住的青少年该比例仅为7.58%;没有和父母同住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长在两小时以内的比例为36.99%,与父母同住的青少年该比例为49.70%。可以看出,父母在场对于防止青少年过度上网、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具有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近三成青少年遭遇过网络暴力,一成多遭遇针对自身的网络骚扰

蓝皮书指出,调查表明,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遇到过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为28.89%。其中,暴力辱骂以“网络嘲笑和讽刺”及“辱骂或者用带有侮辱性的词汇”居多,分别为74.71%和77.01%;其次为“恶意图片或者动态图”(53.87%)和“语言或者文字上的恐吓”(45.49%)。

青少年遭遇暴力辱骂信息的最主要场景是社交软件,为68.48%;其次是网络社区,比例为55.30%;在短视频和新闻及留言上遇到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也很高,分别为30.66%和30.16%。可见,青少年在网络上遇到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与其关注的内容和使用的平台有关系,也与社交网络、网络社区和新闻及留言的互动性和话题性较强,容易引发不同观点的争论并形成冲突有关。而短视频的一些制作者为了吸引眼球,有时候也会故意引入有争议的话题并使用偏激语言。此外,青少年在微博上遇到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为25.36%,在直播平台上遇到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为19.91%。

与父母共同居住的青少年遭遇网络暴力的比例为28.3%,比没有和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共同居住的青少年低12个百分点。调研中发现,没有和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居住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也更容易受到欺凌。也有老师反映,没有和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居住的青少年本身自控能力比较弱,不仅容易受到网络暴力,也容易对别人实施网络暴力。

“当作没看见,不理会”是青少年最常用的应对暴力辱骂信息的方式,60.17%的青少年选此项;其次是“网络投诉或者举报”,占比为49.36%;而选择告诉父母、老师、兄弟姐妹以及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比例分别为9.96%、3.87%、4.87%和2.22%,均不足一成。青少年对于暴力辱骂信息还会有一些其他反应,比如“觉得可能是开玩笑,不在意”,占比16.91%,“很好奇,点开看看”的比例为7.81%,而选择“报警”的比例仅为6.23%。

同遇到色情信息骚扰的反应类似,青少年遇到暴力辱骂信息更可能跟同辈朋友讲(而不是告诉老师、家长或兄弟姐妹),调查显示,“跟同学或者朋友讲”的比例为15.54%。

调查中发现,表示自己遇到过针对自己的骚扰、暗示或者陌生人约见面情况的青少年占11.07%。其主要场景同遭遇诈骗和暴力辱骂信息一致,依然是社交软件和网络社区,前者占比为79.81%,后者占45.61%;其他场景如短视频、直播、微博、新闻及留言的比例只在15%左右,其中短视频场景下的骚扰或陌生人约见面的比例相对较高,为20.56%。

青少年应对骚扰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不理会和网络投诉或者举报,前者占63.74%,后者占43.74%。而青少年选择将骚扰信息告诉父母、老师、兄弟姐妹以及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比例分别为12.34%、5.61%、4.49%和2.06%;对骚扰信息表示“觉得可能是开玩笑,不在意”的比例为20.75%;而选择“跟同学或者朋友讲”的比例达到15.33%;选择“报警”的比例依然较低,为5.61%。

编辑 党毅浩

(作者:读特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