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创新 预见未来 以创新的“初心” 智造全球机遇

读特首席记者 孙锦
2018-12-20 13:19
摘要

深圳品牌在迈向国际化的征途上直面全球创新链最高端的竞争,始终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初心,在不同领域为“中国制造”转型“中国智造”做出了深圳独特的贡献。

由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深圳市工业总会与本报联合策划组织,在“城市+ CityPlus”平台发布的“深圳智造,全球生长——读特首席记者带你探寻深圳品牌的国际化故事” 融媒体系列报道历经半年时间完美收官,通过对优必选、海能达、雅昌、方大等10个品牌的浸入式报道,挖掘一个个直抵人心的海外市场拓展故事。期间,记者深切感受到,深圳品牌在迈向国际化的征途上直面全球创新链最高端的竞争,始终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初心,在不同领域为“中国制造”转型“中国智造”做出了深圳独特的贡献。

前沿科技:从欧美发达国家启航撬动全球市场

海能达将美国作为拓展国际市场的第一站,华大起步于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验室,而优必选成为第一家进入苹果全球旗舰店销售的智能机器人供应商……与很多中国早期“走出去”的传统企业不同,深圳的前沿科技品牌将欧美发达国家作为开启全球化之路的启航地。

优必选作为深圳的创新经济代表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品牌国际化为“初心”。从2008年开始,优必选集中精力自主研发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技术——舵机。历时五年,克服了无数的瓶颈和难关,终于解决了从电机、齿轮设计到控制算法等一系列问题,研发出在参数、性能都比肩甚至超过欧美一流公司的产品。从技术研发到中英文品牌再到全球发售……“国际化”扎根于优必选的创业基因,而不是一种逐渐学习的技能,“国际化”为像优必选这样的独角兽企业从一开始就插上了快速腾飞的翅膀。

1997年第一次来到美国,海能达创始人陈清州就立志将美国成为“走出去”的第一站。在他逻辑里,只有在全球最发达的市场里站稳脚跟,才是产品质量的有力背书。

从1995年4月研发出中国专业无线通信 “开山之作”——C160模拟对讲机到2017年5月海能达全球峰会宣布其智慧融合专网解决方案,海能达改变了行业游戏规则,将专网通信带进了“智慧融合”的新时代。“我们正在改变这个行业,希望通过技术的创新带来不断的变化,融合公网、互联网、拥抱智能产业,这是我们行业的新机会,其发展与延伸期至少有10年,”陈清州分析称,“智慧的宽窄带融合将为专网通信产业带来百亿商机。”

创始人汪建起步于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验室,后来演变成美国华人生物医药协会,“华大”成立伊始就携带了国际化基因。“华大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而是一个科研、产业、民生联动的社会型企业(social enterprise),”在华大基因副总裁朱岩梅看来,正是基于华大的特殊性,其所从事的一切都必须要以科学基础为支撑,并得到基础科研的验证。

2015年至今,华大陆续发布了多款完全自主研发的国产化测序仪,把基因测序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切实推动基因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华大在引领并主导“超摩尔定律”的形成过程中也成功迈上中国生命科学事业“走出去”的征程。

高端制造:攻克技术难关赢得客户信赖

方大与南玻的国际化之路,可谓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国际化的一个缩影,简而言之:先难后易,克服技术和研发难关,拥有攻克国际市场的利器以换取全球客户的支持和信任。

19年前,方大集团敏锐洞察到了地铁屏蔽门所带来的安全、节能等方面的先机,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铁屏蔽门系统,填补了国内地铁屏蔽门领域的空白,

正如方大集团总裁助理、方大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海刚坦言,尽管方大的产品从一开始研发及后期制造定位就远超国内国际标准,但在海外树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品牌并非易事,方大缺乏的是让国际市场认可其高标准产品和服务的机遇。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犹如一场及时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形成合力,抱团出海形成了共识,熊海刚分析称,“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对铁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需求量持续增长,而方大以其技术和服务的持续创新赢得了市场,逐渐成为全球地铁屏蔽门制造业的引领者。

从“一带一路”沿线的地铁屏蔽门再到世界名城天际线中五彩斑斓的“南玻制造”,从初创时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初心,到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吸引国际巨头的橄榄枝,南玻的成功之处在于:遭遇海外技术壁垒限制时,要么支付高昂的技术引进费用,要么就走艰苦的自主研发之路,南玻选择了后者。早在1998年首次生产出了1.1mm超薄浮法玻璃,这是中国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如今,中国已有接近350多条浮法玻璃生产线,都是在南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这一角度来说,南玻在中国玻璃工业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南玻集团董事会秘书杨昕宇看来,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企业几乎都经历了一个从向国外同行学习到自主创新再到建立民族品牌的过程,一开始就是“万国造”,学习的过程中借鉴不同国际品牌,吸取各国之长,同时联合国内设计院共同研发,走出一条制造业自主研发的道路。

文化创意:以“艺术智慧”引领文化消费新风口

在全球化“互联网”时代,创新要素从传统的“地理带”向具有“城市特质”的国际化城市集聚。富有魅力的文化品格、城市形象和价值观才是全球关注的中心,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文化创新”则是深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展现的“城市特质”。

从全球艺术服务机构雅昌到国际化职业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再到引领深圳智造时间文化的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深圳探索出一条兼具“全球视野”和“深圳特质”的文化品牌走向国际的创新之路。

特区建立之初的印刷业竞争非常激烈,如何能独树一帜?雅昌采取的是差异化战略,减少商业印刷,集中最优秀资源聚焦最能体现其近乎极致技术水准的艺术印刷领域,使其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技术创新与世界接轨,雅昌在从传统印刷转型为以艺术设计为导向的文化企业的征途上更快地进入到了一种新的境界:让人们生活更加美好。 “未来,纸质书籍也许就是一件‘艺术品’或是‘奢侈品’”,印刷更趋个性化、小批量定制。伴随而来的是将数字信息链接到订阅纸面深度阅读,拿起手机直接扫一扫就直接链接到云端,这就是我们开发出的‘雅昌云图’,” 雅昌文化集团执行总裁、海外业务拓展元老彭干介绍说,雅昌充分借力现代信息科技、版权授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成功打造“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和“雅昌艺术网”提供智慧化的艺术服务综合解决方案。

如果说雅昌的印刷艺术是跨域国界的“视觉语言”,那深圳交响乐团的国际化之路则是对“深圳旋律”徜徉世界舞台的完美诠释。乐团和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依靠的是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包括一流人才、独特曲目、良好声誉,这些元素没有哪一个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就积累起来的。深交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全球声誉的严肃音乐乐团之一,这得益于其不同于传统的成长和运营模式。深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借鉴国际化交响乐团职业化经验,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方式,通过全球公开招聘让大量年轻人有机会担纲各个声部的首席位置。

尽管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抢占未来,深圳钟表协会引领本土钟表企业向“时尚科技”转型,向人工智能延伸发展可穿戴产业,向其他制造业输出精密智造能力,为全球消费者传递深圳智造的“时间文化”。在品牌国际化成长之路上,深圳钟表企业一方面与欧洲高端品牌合作,另一方面以数字化为导向研发适应新一代消费者的产品,展开了一场关于“时间”的深度互动。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关键看谁最先找到未来时间的表达方式,”深圳市钟表协会会长朱舜华如是说。

专家点评:

牛华勇,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南方研究院执行院长

国际化有几个境界:从最初步的语言国际化,到产品的国际化,再到营销的国际化,文化的国际化,最高的境界,莫过于研发的国际化。

对于一家中国企业来说,在做产品很容易赚钱的时代,把大量资金投入到研发中,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这需要无比的勇气和胸怀——因为投入研发很可能要在十年以后才能看到效果。改革开放四十年,深圳从代工厂,成为今天中国乃至名扬世界的创新之都,就是因为有一批志存高远的创新经济代表企业,在别人赚钱最简单的时候,选择研发,去占领十年、二十年后的制高点。

中国管理理论界有一个关于“技术”和“市场”两个企业发展路径的大讨论:有的企业借助于商业模式创新,迅速形成规模优势,然后转而练内功,提升研发水平。也有的企业,从一开始就注重技术研发,直接以领先技术引领产品抢占全球市场。两种发展路径,在企业发展一定规模之后,趋向于异曲同工。而通过实践案例来看,大部分成功“走出去”的深圳企业都以技术研发立足,在渡过前期艰难之后,爆发出的无限动能是其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孙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