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深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研究(2018)》(以下简称《深圳“双创”研究(2018)》)成果发布,连续第三年总结深圳“双创”发展的最新模式与经验。今年报告首次提出了“创新市场”概念,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深圳“双创”研究(2018)》成果发布暨专家研讨由国务院参事室指导,深圳市社科联主办。该研究课题由国务院参事王京生牵头主持,联合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及其团队开展深入研究。研究报告采用联合国所使用的创新环境三维评价方法,即(环境)支撑、(资源)能力、(绩效)价值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对深圳“双创”发展现状进行了要素体系评估,并深入分析双创的前沿趋势和经济社会绩效、启示及其面临的挑战,对国际创新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对我国尤其是深圳完善创新市场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此次报告发布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之际,报告立足全球视野,在全国背景下,将深圳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等城市进行比较,对改革之城深圳日渐形成的产业结构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现实分析,得出判断:深圳2018年度双创综合指数蝉联全国首位,深圳是最注重创新创业环境综合发展的城市,是科创资源市场化配置质量最高的城市,是平衡双创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最佳实践城市。
此次报告还提出了“创新市场”的概念。所谓“创新市场”,是有商业价值的原创性信息和知识交易的场所。报告将创新市场分为三类:试验发展创新市场、应用研究创新市场及基础研究创新市场。课题组认为深圳处于“创新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初步构建了支撑“创新市场”发展的创新要素市场体系,并正在不断以要素流动的方式与国际“创新市场”接轨。王京生认为,创新光有政府这只手还不够,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国家,必须培育创新市场,为创新“造个海”,让创新的各种要素在这个市场上汇集、交易、培育、转化,用市场之手吸纳国内、国际乃至每个人头脑中的资源,为创新要素交易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让创新与财富在这里对接,让知识与产品在这里转化。
报告提出,深圳“双创”正在经历四个“转变”:从政府推动转入市场主导;从政策驱动转为制度驱动;从本土创新走向全球创新;从数量为主转向质量优先。王京生指出,深圳已成为创新引领城市发展的典型,深圳人禀赋中的创新意识深刻带领着城市以创新为导向,从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到科技创新等各方面走在前列。
在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刘洪一,市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王为理等均对于这份报告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表示,报告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和权威性,兼具学术性和应用性,是关于深圳“双创”的一份重要而权威的学术成果。报告提出了“创新市场”的概念,对于指导城市“双创”发展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市发改委、市科创委、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充分肯定报告内容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深圳“双创”研究(2018)》显示:深圳“双创”综合指数蝉联全国首位
18日发布的《深圳“双创”研究(2018)》指出,深圳市近年来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创新产出能力不断提高,深圳“双创”综合指数蝉联全国首位。
报告通过对国内8个区域主要城市在双创方面的各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基础上,采用均权法赋予三个维度指标相同权重,然后计算8个双创城市双创指标的标准化值及排名,以此评价、比较8个城市双创发展的相对水平。从2017年的双创综合指数排名来看,深圳、北京、上海排名前三。其后依次为广州、杭州、苏州、武汉、西安。
深圳市双创指数得分92.58(以100为标准),连续三年保持第一。其中,深圳突出的双创绩效是主要原因。价值绩效评价指标方面,产业绩效中人均GDP同比升幅达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步入万亿元大关,创新绩效指标中的专利授权量提高了25%,可持续发展指标中的空气质量优良率继去年来又有所提升,常年维持在90%以上,形成了生态建设与都市化同步发展的典范。
报告还指出,在城市双创环境方面,深圳在政府职能方面、基础建设、民生资源、产业发展、外贸出口规模等方面表现优异。而在双创资源能力方面,深圳是科创资源配置质量最高的城市,在人力资源和资本投入都实现了高增量提升,在人才引进方面,深圳成为高等教育学历常住人口比例平均增速唯一超过50%的城市;在科创资本方面,深圳的科学技术支出约404亿元,高居各市榜首,支出同比增幅亦达到88.3%。深圳已经成为了区域科创资源的聚集中心。同时,深圳也是平衡双创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最佳实践城市。
课题组指出,深圳“双创”发展遵循螺旋式上升的逻辑路线,“双创升级版”正在从1.0版本中脱胎换骨,“双创”建构新的经济结构、重塑经济质量的过程正在持续发酵。深圳“双创”的最新动态表明:“双创”正在从政府推动转入市场主导,正在从政策驱动转为制度驱动,正在从本土创新走向全球创新,正在从数量为主转向质量优先,并体现出“双创”绩效价值加快回归市场化取向,环境支撑正在走向法治化与深港特色化,创新资源配置范围趋于区域一体化与国际化等趋势。
《深圳“双创”研究(2018)》亮点解读:深圳处于“创新市场”发展初级阶段
如何理解“创新市场”概念?如何定义深圳“创新市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深圳“创新市场”未来路在何方?在《深圳“双创”研究(2018)》中,课题组通过翔实的分析和广泛的比较,对深圳发展的产业结构及发展趋势进行剖析阐释,并给出了颇具分量的解答。在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也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为深圳“双创”发展的未来注入思考的力量。
深圳已初步建成创新要素市场体系
《深圳“双创”研究(2018)》与往年最大的不同,便是引入了“创新市场”的概念。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表示,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布雷特·弗里希曼在2000年提出来的,“创新市场”有别于一般的商品市场,是有商业价值的原创性信息和知识交易的场所。
根据经济合作组织(OECD)《研究与开发调查手册》《弗拉斯卡蒂手册》对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分类,课题组将“创新市场”分为三类:1、“试验发展创新市场”,2、“应用研究创新市场”,3、“基础研究创新市场”。
“试验发展创新市场”的参与主体是企业,其生产和交易的产品以专利、专有技术、商标等为主;“应用研究创新市场”的主体是科研院所和企业,交易的主要产品是发明专利、标准等为主;“基础研究创新市场”的供给主体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其产品以论文、著作等新知识为主。政府是三大“创新市场”的需求者,但更是三大“创新市场”的制度的供给者和秩序的守护者。
深圳始终是中国市场道路的率先实践者和坚定的践行者。经过近40年的探索与实践,深圳不仅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秩序,而且也为中国社会贡献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课题组认为:深圳处于“创新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深圳“创新市场”已呈现出以“试验发展创新市场”和“应用研究创新市场”为主体,以“基础研究创新市场”为辅的多层次“创新市场”格局,初步构建了支撑“创新市场”发展的创新要素市场体系,并正在不断以要素流动的方式与国际“创新市场”接轨。
【专家点评】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刘洪一:
报告中对创新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尤其是深圳“创新市场”这样的重要概念和理论范畴进行了建构,非常令人兴奋。报告对深圳“创新市场”的类型、发展阶段和经验都进行了比较精准的分析,非常好地概括了“双创”的深圳模式和深圳经验,应该说这是理论上的重要创新和重大突破。
深圳“创新市场”发展已经历三阶段
课题组指出,深圳“创新市场”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率先培育期、体系建设期、规模与外延拓展期。
在率先培育期中,深圳的民营企业作为“创新市场”的需求者,不断引进和学习国外技术,产生了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市场”主体;在体系建设期里,通过引进高校研究院、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逐步将新知识、新技术的交易重点引致到发明专利为主的创新产品,“应用研究创新市场”供需双方快速增加;而在规模与外延拓展期中,通过建高校、国家级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群等方式,“基础研究创新市场”进入发展期,新经济在GDP中的比重持续提升。
课题组认为,由试验发展引致的“应用研究创新市场”和“基础研究创新市场”的快速发展,是深圳“创新市场”发展的路径特色。由企业为主的“试验发展创新市场”的发展,持续推高投资的边际回报率,引致了对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成果的需求。
数据显示,2010年之后,深圳应用研究进入快速增长期,研发经费从2009年的2.9亿元快速增长到2016年的82.9亿元。市场上对发明专利的需求大幅增加,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009年的8132件,攀升至2016年的17666件,增长一倍。深圳在“应用研究创新市场”占据了国内“创新市场”的优势地位,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在全国排名第二。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
深圳其实并没有太多的高校,但深圳的创新做的非常好,这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思考。深圳的创新不完全是高等教育在做的,很大程度是由企业在推动的。报告中也提到了人才的作用,事实上,深圳虽然高校不多,但集中在应用研究领域的人才非常多。而且深圳吸纳了四面八方的年轻人,年轻人特有的活力,很好地激发了城市的创新创意事业。
发挥深圳优势培育完善“创新市场”
课题组认为,深圳在“创新市场”培育方面的经验,可归纳以下四个方面,即主体确权、合约创新、法治环境、政府力量。主体确权,赋予市场交易以完全主体;合约创新促使创新资源最有效的配置;法治环境,保障新“创新市场”的有序运行;政府力量,为“创新市场”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制度——文化环境保障,从而降低了交易本,提高了创新的制度绩效与社会价值认同。
同时,课题组也指出,深圳“创新市场”仍存在创新主体主动确权意识薄弱、“创新市场”的竞争性不足、“创新市场”国际程度较低、“创新市场”保障体系有待强化等四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充分发挥深圳创新创业优势,以市场机制为“双创”升级版注入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课题组建议从创新主体、激励机制、创新要素、制度环境四个方面出发,做好“创新市场”培育和完善工作:一是培育更有活力的创新主体队伍,二是形成更有效率的市场激励机制,三是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要素市场,四是打造更加适宜创新的制度环境。通过创新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将深圳打造成为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创新引擎。
市社科院副院长王为理:
在我们的调查中,深圳创业者的创业态度一直保持上升的状态。深圳创业者也已不像早期主要依靠亲属关系,而是通过新型人际关系,通过技术和资本的新的要素来组合。而且创业活动者主要活跃在科技领域,这都反映出深圳的创业情况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此次报告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了“创新市场”的概念,这一概念特别注重在创新要素的聚集以及创新资源的配置等方面衡量的指标体系,对指导创业创新的实践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