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二季回归 “文博热”的持续不能仅靠电视节目

读特记者 刘莎莎
2018-12-14 08:39
摘要

这把火还能烧多久?

影艺大咖和文博专家纷纷现身在《国家宝藏》中。

熟悉的舞美、熟悉的001号讲解员张国立、熟悉的《一眼千年》……时隔一年,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于12月9日回归央视荧屏。第二季首期节目中,故宫博物院携样式雷建筑烫样、李白草书《上阳台帖》、清乾隆年制金瓯永固杯三件国宝震撼亮相。2017年底《国家宝藏》第一季播出之后旋即在全国掀起一股“文博热”,然而节目停播后,这股热潮又逐渐归于平静。如今,《国家宝藏》第二季开播,“文博热”再添新柴。但是,这把火还能烧多久?有专家指,“文博热”常态化,让老百姓真正爱上博物馆,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一档综艺节目的助力,更需要博物馆人持之以恒的努力,活化展览,做好教育推广,“让木乃伊跳舞”。

真实可感“今生故事”更为动人

12月9日开播的第二季《国家宝藏》传承了第一季的形式,由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由央视和故宫博物院两大文化体强强联手,再携八家博物馆(院)全新亮相。这八家博物馆(院)分别是: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这八家博物馆(院)带来了自己的镇馆之宝,继续讲述国宝的前生今世,让国宝活起来。


影艺大咖和文博专家纷纷现身在《国家宝藏》中。

第一季中曾一度遭遇吐槽的话剧表演依然被保留。第二季首期节目中,王菲、黎明、翟天临以及今生故事讲述人濮存昕等作为“国宝守护人”,在现场演绎国家宝藏背后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王菲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和故宫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这一次,她“穿越百年”,以民国《大公报》记者的视角,讲述样式雷建筑烫样的故事。黎明则化身老年乾隆,从故宫收藏的一件“金瓯永固杯”说起,讲述乾隆对江山永固与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望。公元744年,44岁的李白和33岁的杜甫在洛阳相遇,相传李白传世的唯一书法真迹——草书《上阳台帖》就作于这次中国文学史上诗仙与诗圣的伟大相遇。31岁的翟天临首次扮演李白,演绎了这次相遇,并与话剧《李白》的扮演者濮存昕同台飙诗。

不过,相较于“前世传奇”的戏说,观众普遍表示,真实可感“今生故事”更为动人。比如,和王菲共同守护样式雷建筑烫样的天津大学样式雷研究团队就被网络刷屏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其亨终其一生研究样式雷建筑烫样,他说:“为了实现理想我整整跑了三十六年,发现了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不应该被我们遗忘,更不应该被后世子孙遗忘,我这几十年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中国古建筑)失掉的话语权找回来,不了解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找回来,把中国人的古建筑尊严找回来。”

拒绝“懒惰展”,好展览要有好研究



片中出镜的国宝文物: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西汉) 。

首期节目播完后,网络上又是一片怒赞和好评。这似成相识的情形,让人不禁联想到2017年底第一季《国家宝藏》播出后热火朝天的局面。然而,随着节目播出完毕,热度也随之减退。怎样才能让“文博热”这把火持续不断地燃烧,让老百姓走进博物馆成为生活常态呢?对此,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表示,一档综艺节目只能在某一个时段掀起话题,吸引关注,但是要想提高博物馆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分量还需要博物馆人持续不断的努力。

在9日开播的第二季《国家宝藏》首期节目中,乾隆“金瓯永固杯”的今生守护者“紫禁城里过大年——清朝宫廷新年文化特展”策展团队在介绍“金瓯永固杯”之余,也介绍了即将开幕的“紫禁城里过大年——清朝宫廷新年文化特展”。策展团队介绍说,过去博物馆展览文物多是按文物种类陈列,比如瓷器展、玉器展、书画展、珍宝展等。“这样做其实是方便博物馆管理,因为博物馆的收藏是分门别类的,这样的展览对博物馆来说是最容易的。像我们现在做的‘禁城里过大年——清朝宫廷新年文化特展’需要贯通各个门类,还需要做大量学术研究,比如,清代宫廷过年的礼仪、陈设,我们都要从古画和文献中去查。”

尽管辛苦,但是这样情景化地真实再现清朝宫廷新年文化对观众来说是愉悦的。“观众走进这个展览,就如同穿越回到清代宫廷,真真切切地感受宫廷年文化,这比简单的说教式展示强太多了。”“紫禁城里过大年——清朝宫廷新年文化特展”策展团队如是说。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也表示,做类似的专题文化展,需要融会贯通,首先是建立在大量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的,“没有研究,自己都搞不清这些器物在历史上的用途,谈何情景再现?”而就目前来说,学术研究还是博物馆的弱项,“过去博物馆主要是展览展示,学术相对薄弱。但其实博物馆首先就应该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只有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做好展览。”

引入“策展人制”,头脑风暴“推陈出新”

广东省博物馆也参与了第二季《国家宝藏》的录制。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是位思维活跃的年轻馆长,在他看来,今时今日做好文物展,除了展品精彩、研究透彻之外,还需要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树立策展人意识。比如,12月20日,《尼罗河畔的回响——古埃及文明特展》就将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其实这个展览已经在别的城市展出过,但是魏峻和他的团队依然希望“推陈出新”。“如何有效地告诉大家,他们都知道的事情,不是简单的命题,这得折磨多少人,毙了多少稿,掉了多少头发。”

展览说容易也容易,说困难也困难。说容易,无非是将文物摆一摆、堆一堆。说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复核手段,推陈出新,“让木乃伊跳舞”“让文物说话”。魏峻认为,博物馆应该引进“策展人制”,“策划好的展览,博物馆也需要外脑。有时博物馆人长期面对文物,思维易固化,引入策展人制,可以打开视野和思路,给观众不一样的感觉。”据悉,深圳博物馆也曾经讨论过引入“策展人”,但囿于制度,目前尚未成形。

“《宋人的一天》《唐代茶话》……很多有意思的展览都可以尝试。”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说。不过这也受博物馆自身馆藏的限制,有没有那么多文物可以支撑这样一个专题展览?目前,跨馆调动文物、联合展览,程序上还是比较繁琐。文博爱好者雷先生表示,他曾在英国的V&A 博物馆看过一个“英式茶文化展”令他印象深刻。雷先生说:“很期待国内的博物馆也策划这样接近生活的展览。”对此,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表示,“让木乃伊跳舞”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博物馆人还需继续努力。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记者 刘莎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