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深圳签售:“有痛感”的记忆更需要被铭记

读特记者 韩文嘉
2018-12-09 17:30
摘要

知名主持人敬一丹有1700多封家书,这些家书记载了她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故事,是她和家人们所珍视的记忆。

知名主持人敬一丹有1700多封家书,这些家书记载了她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故事,是她和家人们所珍视的记忆。

最近,她把这些书信整理成了新书《那年 那信》,并于9日亮相深圳罗湖书城,以“我的家信我的家”为主题与深圳读者交流。

在签售会前,她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讲述那些关于信件,关于记忆的故事。出现在荧屏下的敬一丹仍然延续自己的主持风格,沉稳镇静,娓娓道来。


家族故事里有时代的共同回忆

《那年 那信》是一部关于信件、关于家庭、关于记忆的作品。全书共30个篇章,敬一丹以“信中信”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交流,引出信的故事。从1950年的父母情书,到2018年的“微信控”,不同年代的气息渗透其中。书中跨越了68年时光,浓缩1700封珍藏家书,承载了五代人的痕迹,是一部家族的成长记录。

她说,自己用书信的形式与晚辈交流,但并不是要让书信回到日常表达。她平时与家庭成员也用微信交流,整理这些手写的信,是希望记录下不同时代下的家族记忆。

“记忆是一个人的本能,记录是媒体人的本分,而纪念体现了代际的传承。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去整理、聆听这些口述历史,百姓记忆。这本书虽然是属于家人的记忆,但也有共享的价值。不同年龄层的人可以都能从这些家书中找到共鸣,因为很多的事情都是几代人的经历。”她说,很多人都能留存家书,这些家书是对久远年代的个体记忆,是社会记忆的组成部分。千家万户的个体记忆成为拼图,能还原社会的本来面目。“例如我年轻时经历过的票证年代,我们当时所上的工农兵大学,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很难理解了。历史需要有许多民间记忆来丰富它。”

有痛感”的记忆更需要被铭记

最近,她把自己一部分家书捐给中国人民大学的家书博物馆,在拆卸下一封封的家书时,自己特别感慨。“这些家书都是我母亲用丝线装订起来的。她跟我说,这个装订的方法就是姥爷教给她的。”

在这些书信的传承与家庭的故事中,可见自己的家风。“家风这个词不会出现在家庭成员的对话中,但家风是至亲之间的自然交流中真实存在着的。”敬一丹告诉记者,在交流后,很多读者都表示要回家去翻翻家书,去了解自己的家族故事,这也令她非常欣慰。

对比网络覆盖、即时通讯的现代,记忆中那绿色的邮筒,那穿山涉水历经寒暑保留下来的手写信件,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在字里行间、岁月更迭中的回望。“回望,连接着昨天、今天、明天。”敬一丹说:“我特别害怕遗忘,不管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尤其有些人希望忘记那些有痛感的记忆,而我认为,恰恰是这些让我们痛过的记忆,是需要记下来的,否则,我们不就白白痛苦过了吗?”

敬一丹说,这本书写给自己的女儿和其他晚辈,同时,她设想的读者是“80后”,“我想让女儿知道自己的来路,也知道自己的DNA,同时也希望让更多年轻人看到,让那个遥远的年代离他们近一点。”

敬一丹也分享了自己对深圳的看法。“我记不清多少次来过深圳了。我感觉每个来深圳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且都非常精彩。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些年里,有多少人来到深圳,发生了多少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由深圳这座城市所承载的。这是让我非常感兴趣的。”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韩文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