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国家代表在深参加“共享经济特区建设经验研讨会”

读特首席记者 孙锦 文/图
2018-12-07 21:48
摘要

12 月 5 日至 7 日,基金会借国家发改委“澜湄国家产能与投资合作促进活动”举办之机,联合有关机构中心,邀请了近20 位湄公河国家经济部门、金融机构、工业园区(经济特区)和企业的负责人来深考察访问,并参加经济特区建设经验研讨会

代表们在研讨会现场。

2017年12月17日深圳国际交流合作盛典现场,一个全新的名词进入人们的视野:“深系澜湄”,深圳探索民间力量和公益创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思维、新模式不断刷新……“深系澜湄”项目推出一周年之际,12月6日-7日, 深圳迎来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澜湄国家代表近20人,他们参加了由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主办的第五期“共享经济特区建设经验研讨会”并参观深圳证券交易所、创维集团和前海青年梦工场等相关企业机构。

代表们在深圳博物馆参观。

探索民间力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澜湄合作”是李克强总理2014年在第1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的建设“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的简称,是“一带一路”次区域合作的重点和热点,旨在打造澜湄5+1命运共同体,也就是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和中国。

12 月 5 日至 7 日,基金会借国家发改委“澜湄国家产能与投资合作促进活动”举办之机,联合有关机构中心,邀请了近20 位湄公河国家经济部门、金融机构、工业园区(经济特区)和企业的负责人来深考察访问,并参加经济特区建设经验研讨会。与会者共同了解了基金会“深系澜湄”项目集群的进展情况,聆听了有关深圳经济特区制度突破和发展经验的主题讲座。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在特区经验分享环节提出,改革开放的可持续发展关键点在于更好地推动民营资本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他建言澜湄国家运用临近中国的地缘优势,抓住中国当下的产业转型时机并在本土实施符合国情的改革开放政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张丽娜在研讨会致辞中说,澜湄合作范围内的国家要肩负起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不断深化合作,共同建设澜湄国家的美好未来。

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将自身定位为“澜湄合作”的民间推动者,为打造“澜湄共同体”注入民间动力,并集聚深圳发展的独特优势谋划了“深系澜湄”品牌项目集群,在探索民间力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征途上再次开创富有创见之举。

代表们探访深圳证券交易所。

构建特区经验的“共享中心”

共享经济特区建设经验是基金会“深系澜湄”品牌下重要的国际交流项目,旨在对外展示深圳形象,通过经验分享实现对外务实合作,通过公益行动实现互利友好和民心相通,在推动深圳产品、技术走出去的同时,促进深圳企业、民间组织双向国际化的建设。

据悉,共享经济特区建设经验系列活动是由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深圳)研究院联合开设的特区特色课程,课程面向澜湄国家的政府官员、机构代表企业管理人员,旨在为澜湄国家提供顶层设计的智力支持,促进深系澜湄框架下各类项目的孵化。从 2017 年底至今的一年时间内,共享经济特区建设经验系列活动已经成功举办四次,曾先后为柬埔寨首相办公室副主任代表团开设系列课程“澜湄友精英 ”,为越南广宁省代表团举办深圳特区建设经验培训班,为 “澜湄合作六国秘书处/协调机构 ” 举办《深圳特区建设历程》专题讲座。此外,2018 年 5 月,基金会携手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 UNIDO ) 驻柬埔寨办事处,在金边成功举办了“深圳特区建设经验共享体系”首期海外活动,并于活动后收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总干事李勇先生亲笔签名的感谢信。

代表们参观创维公司。

“湄公河”系列项目为柬埔寨带去“光明”

“深系澜湄” 首期推出的重点项目中有两项都是与“光明”有关: “湄公河太阳村”“湄公河光明行”。 其中,“湄公河太阳村”项目旨在引进高网光伏照明和小型能源供给设备,为湄公河流域国家补充解决供能不足问题。今年该项目已在柬埔寨茶胶省份落地2个试点,惠及约 300 户当地居民。

此外,由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和余彭年慈善基金会合作推出的 “湄公河光明行”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首期将与柬埔寨茶胶省眼科医院在本月底签署合作协议,为该医院提供白内障复明手术、眼科疾病筛查、眼科手术设备、当地医务人员培训等支持,促进当地白内障医疗水平的提升,深化两地卫生领域的合作。

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孙锦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