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城市交通论坛召开 专家学者纵论智慧交通协同治理

读特记者 何泳 通讯员 冯悦 文/图
2018-12-07 20:49
摘要

本届论坛历时两天,包含1场全体大会和6个平行论坛,平行论坛,围绕“大数据+车联网”打造智慧出行服务、互联互通与湾区协同、重大交通设施的品质建设、新一代高品质综合交通枢纽、街道与地区的人性化改造、新形势新技术下城市交通治理政策等议题展开研讨

12月7日,湾区城市交通论坛暨2018交通大数据开放合作国际论坛在深圳五洲宾馆拉开帷幕,邀请了国内外的知名学者、行业大咖分享湾区交通、协同治理、大数据分析应用等方面的实践与创新经验。

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深圳交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机动车数量爆炸性增长,特别是土地资源短缺和高密度开发,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加快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湾区城市间的资源共享和融合发展,以及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由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办的本届论坛以“协同治理、品质提升、数据驱动”为主题,致力于打造促进融合创新、构建多元交流平台。深圳市政府徐松明副秘书长、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杨东援教授、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关积珍副理事长在论坛上致辞。

本届论坛以“协同治理、品质提升、数据驱动”为主题,邀请了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忠平,深圳市公安局交警局局长徐炜,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李俊豪,广州市交通委员会科信处处长张孜,分别介绍了深圳、上海和广州三座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的探索和实践;邀请了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内外50位知名学者、行业大咖分享湾区交通、协同治理、大数据分析应用等方面的实践与创新经验。论坛吸引到全国40多个城市的行业主管部门、研究机构、龙头企业代表,以及由深圳交通中心牵头组建的未来交通实验室联盟50多个成员单位上千名精英参加,可谓是交通领域一次规模空前的盛会。

本届论坛历时两天,包含1场全体大会和6个平行论坛,平行论坛,围绕“大数据+车联网”打造智慧出行服务、互联互通与湾区协同、重大交通设施的品质建设、新一代高品质综合交通枢纽、街道与地区的人性化改造、新形势新技术下城市交通治理政策等议题展开研讨。

论坛的召开得到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城市交通专业委员会、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指导,获得同济大学、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未来交通实验室联盟、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交通专业委员会的支持。

专家学者纵论深圳交通,强化交通公共政策研究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忠平表示,深圳是一个交通大市,交通规模大、小汽车的出行量多、道路复杂、公交的客运量高,效益应提高,成本需降低,这方面需要强化交通公共政策的研究。结合交通工程方面的背景,希望大家多学习交通经济学、社会学,学博弈论,学公共政策。不仅仅考虑工程的建设和投入,更多的是要考虑公共政策在交通规划当中的重要作用。

“智慧交通+警务变革”形成深圳特色

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局长徐炜说:“目前深圳的机动车保有量大概335万辆,外地车大概70万辆,还有十几万辆两地车。我们的车辆虽然不是全国最多的,但是密度是最高的,大概每公里510辆。回顾深圳智慧交通的发展,大概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7年第一套电子警察在深圳诞生,这时候出现了一些信息化的系统、接处警系统和对讲机系统,但是这些系统都是单独的,并没有互联互通。第二阶段是从2000年到2012年左右,我们建立了一些系统,这些系统实现了部分的互联互通,包括移动警务系统、车辆调度系统等等。第三阶段是2012年以后,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等等,实现了全面的互联互通,这也是目前智慧交通所取得的一些新的效果,特别是2018年以来,我们提出了智慧交通+警务变革,形成了深圳的特色。”

综合交通系统协同发展品质提升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春说:“所有的超大城市,都进入了交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阶段,综合交通系统的协同发展和品质提升成为现阶段解决交通供需主要矛盾的必然方向,希望通过数据治理、空间治理、运营治理和政策治理为抓手,实现数据驱动城市交通治理,实现超大城市交通发展新突破。今后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数据的开放。国外的经验是以法律的形式来固化所有的数据调查体系、数据开放体系等。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数据开放,让这个行业有进步。不管是空间的调整、政策的调整还是运营的调整,都能够有更精准的数据来解决相关问题。

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记者 何泳 通讯员 冯悦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