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新时代,深圳讲出新故事

读特记者 翁惠娟 /文 胡蕾 /图
2018-12-06 07:58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12月6日,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举行。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当《追梦——改革开放再出发》晚会上800架无人机展现“大鹏展翅”雄姿时,当“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带来一流演出时,当《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聚焦深圳时,当媒体记者为报道“山竹”逆风而行时,当新市民领到“深圳福袋”时,当“感动深圳”晚会情暖鹏城时,当“深圳国际文化周”亮相纽约时,当全国书博会、文博会、读书月、设计周人潮涌动时……你一定会对深圳这座城市油然而生一种热爱、眷恋和深深的自豪。

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肩负着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

在今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迈进新时代,深圳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旗帜、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务求实效,推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迈上新台阶,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为深圳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舆论支撑、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今年深圳读书月期间,中心书城书香弥漫,读者阅读热情高涨。

举旗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圳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梦想是航程的风帆,思想是前行的灯塔。

伟大时代,必有伟大思想领航。

深圳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

今年以来,市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已举行了18次,认真学习、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用新思想统领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在11月26日的学习会上,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等领导同志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大家畅所欲言,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全力推动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变、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深圳产品向深圳品牌转变,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12月4日,以“改革开放与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建设”为主题的第十届深圳学术年会主题学术研讨会举行,这是学习研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来自香港、上海、广州、深圳的专家学者纷纷为深圳改革、创新和发展建言献策。

新思想的光辉,在不断兴起的学习宣传和理论研究热潮中闪耀。党的十九大以来,深圳成立市委宣讲团,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思想学习宣讲411场,其中“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宣讲91场,推动新思想深入人心。深圳开办“深思网”,实施“学术名家计划”,创刊《深圳社会科学》,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新思想的光辉,在深圳的书城书店里闪耀,从《知之深 爱之切》《之江新语》《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时时吸引人们驻足品读,感悟领袖风采,领悟思想精髓。

新思想的光辉,在深圳的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上闪耀,“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上半年,围绕主题主线,报纸媒体共刊发报道1920余篇,广电媒体播发报道1130多条,新媒体推出报道4230余条。

宣传新思想,讴歌新时代。

深圳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通过一系列新举措、新途径、新方式,全力推动学习活动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圳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聚民心——守好意识形态安全的“南大门”,凝心聚力,持续传递“正能量”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深圳地处“两个前沿”,既要打好遭遇战,更要打好主动仗。

勇于担当,深圳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一把手”带头担起政治责任,市委主要领导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市委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检查考核,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市委巡察工作。前不久深圳专门召开了全市教育系统立德树人工作会和高校政治安全工作专题会,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敢于亮剑,对于敏感和重大突发舆情事件,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研判,第一时间回应,第一时间反馈。

善于引导,成立深圳市舆情监测中心、深圳市舆情应对综合协调中心、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在全国率先成立市互联网联合会和互联网行业党委,打造网上网下“同心圆”。作为“中国最互联网城市”,深圳实现了政务新媒体对重点民生部门100%覆盖,“深圳微博发布厅”成员单位达80余家,“为民、文明、法治”的网络生态正在形成。

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央、省、市媒体聚焦深圳,解读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成功之路,奏响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强音。2018年以来,《人民日报》发稿62篇,新华社公开发稿3380条,央视各频道发稿2366条,其中《新闻联播》发稿28条。

从一个个新闻标题中,就可以看到中央媒体对深圳的期许与认可——《从“深圳速度”到“中国高度”》《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从深圳发展奇迹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深圳迈向全球“创新之都”》等。新华社撰文指出,“站在全新的时代方位,鹏城深圳如同迈入新时代的中国缩影,高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改革史诗。”中央媒体的聚焦与关注,激励了深圳砥砺前行的信心。有网友发文感慨:“最近,我们就像‘追剧’一样地看中央媒体对深圳的报道,作为深圳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深圳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讲好深圳故事,传播深圳好声音——

从市委六届九次十次全会和九大战略任务的宣传,到营商环境改革的报道,从聚焦住房制度改革,到关注审批制度改革,从报道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展现深圳的“吸引力”,再到聚焦抗击山竹台风彰显深圳的“凝聚力”……一篇篇稿件、一幅幅照片、一个个镜头,让世界更加了解奋进中的深圳,不断激励深圳人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走在最前列、勇当尖兵,谱写着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育新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去年11月,深圳第五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是对深圳城市文明的最大褒奖,彰显了深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中的协调发展,彰显了青春之城的新气象、新风尚、新变化、新活力。

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38年来,深圳吸引着人们的,不仅是高楼广厦、绿树繁花、碧海蓝天,更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自信、“实干兴邦”的务实勤勉、“与世界没有距离”的国际风范、“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良善温馨、“让城市每扇窗户都透着阅读灯光”的温润美好……这里,不仅有深圳速度、深圳质量,还有温暖人心的“深圳温度”。一切的美好,凝聚成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勋章,挂在这座年轻城市的胸前。

文明深圳,如何炼成?深圳有蔚蓝大海,更有海一般的胸怀、海一般的气魄。文明建设,海纳百川。

以法治促进文明,一部良法,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深圳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完善志愿服务、公益慈善、无偿献血、器官捐献、见义勇为、全民阅读等领域的立法,鼓励文明行为;对交通安全、环境卫生、控制吸烟等专项立法,以法为戒尺,惩戒不文明行为,守住文明底线。

以机制保障文明,以完善的机制推动工作长效化、常态化开展。深圳将各个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精神文明创建列入绩效考核;每个月进行一次交通文明指数测评;每个季度进行一个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每个季度进行一次环境卫生指数测评;出台《深圳市道德模范礼遇和帮扶制度》,建立“好人好报”正向激励机制。

以文化滋养文明,以文化人,培养市民文明自觉、提升城市文明气质。通过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增进城市文化福祉,让市民在充分实现文化权益、共享人文成果中拓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视野和胸襟。

以科技助推文明,文明创建的创新发展,有赖于科技成果的广泛运用。深圳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在交通管理中,研发运用智能行人闯红灯取证系统、司机打手机抓拍系统,路面管理更精细。政务服务中,实施“织网工程”,打造“数字政府”,逐步实现“掌上政府、指尖服务、刷脸办事”。推动文明创建与互联网应用相结合,创新开展随手公益、捐赠步数、文明骑行等文明实践活动,推动文明融入市民生活。

以共建共享文明,文明创建成为“民意民愿”。“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引导市民共建文明城市、共享文明成果,成为文明创建的主体。目前,深圳注册志愿者已达158万,“有时间做义工”成为深圳人的生活方式。

以传播弘扬文明,在讲好故事、让市民喜闻乐见上下功夫。爱在深圳,情暖鹏城。举办了多年的关爱行动吸引千万深圳人与爱同行,每年评选爱心人物,举办“感动深圳”晚会,让市民群众在爱心人物的事迹中感知文明的温度。深圳培育和宣传的丛飞、孙影、陈文亮家庭、陆建新等一批先进典型,彰显平凡中的伟大,凝聚社会正能量。

近年来,深圳每年都迎来几十万新市民。为了让新市民迅速融入深圳,市文明办为新入户市民准备了一份大礼包,内装《深圳家书》《深圳市民生活指南》等,迄今已累计发放20余万份。新市民小王在领到这份深圳礼物后感慨,“一来深圳就感到很温暖,这真的是一个文明、进步、美丽的城市”。

文明包容的深圳,让更多人“心向往之”。深圳不是故乡,却成为无数深圳人奋斗的主场、温馨的家园。

兴文化——以“文化创新发展2020”为总抓手,推动深圳文化繁荣兴盛

四十载改革开放,九万里风鹏正举。

深圳的文化创新,从中国改革开放史诗般的历程中汲取了丰富营养,奏响气势磅礴新乐章。

文化,因创新更自信。深圳,放飞新时代的文化梦想——2015年12月,《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出台,致力于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谋长远,成为深圳宣传文化工作的“总抓手”。

“2020方案”是展示城市文化愿景的“规划图”“效果图”,更是深圳文化创新发展的“路线图”“施工图”。两年多来,全市宣传文化系统按照“认准一个目标,实施一套方案,构建五大体系,一年干几件实事,坚持数年,必见成效”的总要求,闻鸡起舞,日夜兼程。

“思路决定出路,深度决定高度,目标决定路径。文化创新既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又要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定位,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气质。”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表示,文化的影响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影响力必须要通过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来形成。

如今,2020方案确定的153项重点项目全部启动,其中108个重点项目已基本完成,落地率70%。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正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事业更强——推动“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建设,龙岗书城建成开业,全市已拥有五大书城,40多家简阅书吧、284家自助图书馆遍布大街小巷,“全民阅读APP”“掌上书城APP”推动数字阅读渐入佳境;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打造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平台,建立文化馆联盟,45家博物馆、380多个文化广场、623家公共图书馆形成覆盖全市的“十分钟文化服务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年一万多场文化活动,让城市散发出浓郁人文气息;对标国际先进城市,推动规划建设“新十大文化设施”和“十大特色文化街区”,让城市未来更美好。

文化品牌更强——文化品牌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城市的重要形象标识。深圳首发城市文化菜单,涵盖30多项国际化标志性文化活动,“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设计周、国际科技影视周、国际摄影大展、中国图片大赛、读书月、创意十二月等品牌活动绚丽多姿,实现“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如果说,每个文化品牌是一颗闪烁着光芒的珍珠,那么,“城市文化菜单”就犹如把散落的珍珠串起,变成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让深圳更添文化魅力、国际气质。令深圳人意外欣喜的是,深圳足球振兴行动结出硕果,佳兆业足球队时隔七年重返中超,深圳足球再燃激情。

文艺精品更强——原创歌曲《向往》、《爱国之恋》、广播剧《罗湖桥》3件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占广东省的四分之三。14部作品获评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居全省第一。大型电视政论片《创新中国》在中央电视台首播,豆瓣评分9.3分。

文化产业更强——坚持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新路,涌现了华侨城、华强方特、腾讯等文化领军企业,探索出“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新模式,现代设计和时尚创意元素让文创产品美轮美奂。文博会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全市文化创意产业2017年实现增加值2243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0%。

文化体制改革力更强——推动报业、广电、出版发行三大集团新一轮改革,“瘦身计划”、融合发展、转型发展初见成果,“读特”“读创”“壹深圳”等不断传播深圳好声音,深新传媒在新三板上市。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成立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会,整合深圳粤剧团与深圳戏院,组建深圳歌剧舞剧院,推出国庆汇报演出。

展形象——讲好深圳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9月20日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综艺晚会《追梦——改革开放再出发》在市民中心广场举行。

这是一场广受好评的综艺晚会——主舞台设在莲花山下的市民中心广场,现场流光溢彩,灯火璀璨。43座楼宇的大型灯光秀、200多位各国模特的时装表演、800架无人机的高空表演,汇聚成一个迷人的“深圳之夜”。晚会以《春天的故事》旋律拉开序幕,由《风从海上来》《都市的脚步》《时尚的节奏》《寻梦的激情》和《再一次出发》五个篇章,重燃了深圳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激情;《向往》《再一次出发》等歌曲,展示出深圳乃至中国矢志追梦的气概。在钢琴王子李云迪美妙的琴声中,800架自带光环的无人机在空中排出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的数字“40”、表演“大鹏展翅”雄姿时,现场沸腾了,不少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市民们纷纷“点赞”,表达对深圳的热爱之情和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豪情。媒体也热情评论——“这不仅仅是一台晚会,更是一首唱响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壮行曲’,以光影为画笔,以建筑为载体,用高新技术手段,戏剧化表现手法,高度的视听融合,上演一场城市交响,用国际元素、时尚风范,向世界展现深圳对外开放的形象”。

新时代,如何展示深圳新形象?

面向世界,讲好深圳故事,传播好深圳声音,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展形象,更“深刻”——11月8日,“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在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开始面向公众开放,向世界展示广东、深圳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辉煌历程。不到一个月,展览就吸引8万人次的市民游客参观,有不少观众是特意从外地奔赴深圳观展,在参观之后,许多人由衷感叹:“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

展形象,更“醒目”——作为2020方案第一个落地的项目,深圳首个英文门户网站“爱深圳”EYESHENZHEN在2016年5月9日上线。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爱深圳”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让世界各国的人们在打开网站时感知一个充满魅力的深圳,助推深圳在世界舞台上的步伐迈得更大。今年3月,该网站跃居“当月地方政府英文网站访问量”榜单第一名。

展形象,更“多彩”——“国际范”文化品牌活动,让城市更具有吸引力。“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共谱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和谐共生、和睦共融的华章,是一条以深圳为起点的音乐“新丝路”,更是一座联结各国人民的“民心桥”;深圳设计周,让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全球顶尖的创意设计;环球设计大奖,致力于打造设计界“奥斯卡”;深港设计双城展、深澳创意周,搭起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的桥梁……一系列高水平文化活动,让深圳国际化城市形象更鲜明。

展形象,更“广阔”。创立“深圳国际文化周”,赢得全球瞩目。首届“深圳国际文化周”在加拿大多伦多和美国纽约成功举办,活动以融合科技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政府与民间的模式,展示深圳的城市魅力。加拿大联邦总理贾斯廷·特鲁多专门致贺信,祝愿深圳与多伦多共同开启一个全新的未来;纽约时报广场、多伦多中心广场大屏幕大力宣传深圳,“深圳形象”深入人心。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对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有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沐浴新时代东风,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

深圳,正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朝着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的目标自信迈进,为走在最前列、勇当尖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编辑 王雯


(作者:读特记者 翁惠娟 /文 胡蕾 /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