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80后男子卖房开博物馆 20年收集500多件藏品 ​
腾讯大粤网
2018-12-03 18:27

有人说,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是没有历史的“文化沙漠”。但其实,深圳是国内民办博物馆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这些博物馆,由民间的文化爱好者自发创办,是记录城市发展历程的美丽注脚。

位于深圳市光明区的“惜物博物馆”,藏有远至千年、近至改革开放前后的年代物品。80后青年管强是这个博物馆的创办人、馆长,也是馆内的解说员。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自开馆以来每天都有游客来参观,管强一个人忙里忙外,乐在其中。

6岁开始收藏邮票 20年500件藏品

管强,江西人,08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一直在光明从事媒体工作,大家习惯喊他“管记”。工作之余,管强热衷于收藏“老物件”,全手工刺绣的绣球、二八大杠永久自行车、中国第一台长江牌电影放映机……每一件收藏,都是管强从天南地北淘来的。小到一寸见方的邮票,大到得数人才能抬起的抬礼箱,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故事。将近20年的收藏经历,让他的生活多了一份情感寄托。

说起他与收藏的不解之缘,还要从小时候说起,“开始说不上是收藏,只是纯粹的喜欢,喜欢就想留下来。”六七岁时,管强就开始从小伙伴中搜集邮票。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手机还未出现,家家都会写信,写信就有邮票。“当时,我在小伙伴里收,常见的邮票1毛钱,少见的或者比较大的邮票5毛钱。”管强说,学生时代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只能用父母给的零花钱集邮,那时1毛钱可以买两三颗糖,可他却全部存起来换邮票,各式各样的邮票都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

从搜集邮票开始,管强渐渐发现身边的一些物品很快消失,于是就开始收藏带有时代印记的老物件。为了找到儿时记忆里面的卖雪糕的装备(“二八”自行车和白色雪糕箱),他辗转数地,北京、上海、广州、汕头等,最终在西安一个废品站找到了雪糕箱。其间,曾有人劝他找个木匠仿制一个箱子,但被他拒绝,“博物馆是要真正的老物件,仿古的就没有意思了”。如今,这台卖雪糕的设备放在了博物馆的显眼位置,也唤起过很多参观者儿时的回忆。

博物馆里有一个角落,专门放置管强收藏的搪瓷用品,这里有带着淡淡疤痕的搪瓷盆,印着“红双喜”、“抗美援朝”的搪瓷茶缸,画着红黄牡丹图案的搪瓷碗……这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中国的“历史符号”,早已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却成为管强眼中的宝贝。在他看来,这些搪瓷器具虽外形简单但意义深远,它见证了当年国营搪瓷工业和搪瓷文化的辉煌历史,异常珍贵。“这还只是我所有搪瓷藏品中的冰山一角,我收了差不多四百件,场地允许的话我还能再办一个搪瓷主题的博物馆。”

400多平米的展厅内,布局简单精致,展品被精心放置在展台之上,粮票、留声机、“三转一响”等,时代印记鲜明,置身其中仿佛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都是接地气的展品,在以前,这些老物件随处可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慢慢被淘汰消失在历史中。”管强说,现在要再想看它们一面,都要跑到各地的博物馆中,有的甚至永远都不会看到,“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过去,从而更珍惜现在的生活。”

卖房支撑博物馆运转 仍坚持免费开放

惜物博物馆陈列馆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所陈列的展品仅为管强所有藏品的五分之一。这个完全由他个人出资建立的博物馆,一直在不断地投入,但管强无怨无悔,“租金、水电、人工一个月要两万多,一年差不多30万的开支,我的工资是维持不了正常运营的。”

为了“养”博物馆,管强已经卖了一套房子。“没有开博物馆之前,每年都能带老婆出去旅游,也基本没有经济压力。现在两口子的工资除了家庭开销,全部都用来补贴维护惜物博物馆。”管强说,这些钱如果没有去收老物件,可以让自己家人生活得更好,但他就是喜欢老物件,要是没人把它们收集起来,可能再过若干年都会消失不见。

开馆半年时间,惜物博物馆接待过众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民间团体和学生,尽管维持博物馆压力很大,管强仍坚持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并承诺未来也会永远免费。对他而言,办馆的初衷就是让更多人能够看到这些老物件。参观者给博物馆的好评,就是他将博物馆继续经营下去的动力之一。

“从一个收藏家转变为一个民间博物馆馆长,其实不仅仅只是身份的转变,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管强说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要把博物馆办下去,同时也希望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以便更好地、健康地将惜物博物馆运营下去。

编辑 刘桂瑶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