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邱红根是一名外科医生,人称“邱一刀”,除了繁忙的临床工作,还有医学院教学任务,所以能够投入诗歌创作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他说:“我平时很少写诗,没有感觉不会动笔,有了想法也会在心中反复酝酿。我的诗歌都是从个人经验出发,都是真诚的。”2006年他出版过一本诗集,近年作品量稍有增加。
邱红根与诗歌结缘于大学校园,那是诗情燃烧的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大学都有诗社,举办各种诗歌活动很是频繁,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不管什么专业,很多都会写几句。他和同学们办过油印的诗报,也因为写诗担任了学生会宣传部长和大学诗社社长。“想想都过去30年了,30年来诗歌写作从未间断,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诗歌拨动了我心中的隐秘,是因为在读诗写诗过程中体会到了人生的美好。30年的确有点长,在这个过程中有缘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的温暖、他们的相伴让我觉得诗歌写作前行之路并不孤单。诗歌写作终究是一门技艺,这种技艺的增长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没有终点,是需要我们用一辈子来完成的工作。”
在邱红根看来,一个诗人成长的过程,也是诗人与诗歌相互寻找的过程。因为长期的语言训练,他的医学论文写作文字上的障碍比较少;长期的诗歌阅读和写作,提高了他的总结分析的能力,这对疑难病例分析也有帮助;阅读和多次参加诗歌活动,也丰富了他给学生讲课的内容。“长期的诗歌阅读和写作让我内心变得柔软,和病人的交流变得有温度、接地气。诗人永远是一群温情的、善良的人。”
对于当代诗歌的发展,邱红根认为:“这4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卓有成效的40年,我们开放的国门让各种思想、理论涌进来,许多国外优秀诗人被介绍过来,扩大了我们的视野。文化碰撞与交流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到了我们诗歌的走向。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自媒体的兴起,给诗歌的写作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和自媒体的发展,让诗歌作品的发表不再艰难。”
但他同时也指出了当代诗歌创作面临的一些问题——经济快速发展让大家越来越浮躁,工作的压力增大,让大家不能慢下来,娱乐至死成为社会的通病,这对诗歌是一种伤害。
诗歌一直是小众的,现在如此古代亦然,但邱红根对诗歌的圈子化倾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诗人乐于自娱自乐,报团取暖,有些‘大家’乐于局部称王,有些诗人审美眼光过于狭隘,这些是我不喜欢看到的。”
编辑 桂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