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助7000残障人士融入社会!广州青年助残志愿服务纪录片《携手》发布
广州日报
2021-05-13 20:33

志愿助残是鼓励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人的重要途径。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今年5月16日)为全国助残日。为展现广州助残志愿服务工作成效,5月13日下午,在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广州青年助残志愿服务纪录片《携手》正式发布。截至5月12日,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400.3万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1.27亿小时。

主办方介绍,该纪录片由共青团广州市委、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等单位拍摄制作,旨在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推进“志愿在康园”计划助残志愿服务,展现广州助残志愿服务工作成效。该片将存入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并在城市规划展览中心进行展播。

发布现场,与会人员共同观看助残志愿服务纪录片《携手》,在片中出镜的几位志愿者也上台为观众讲述了背后的助残故事。会上,主办方为11支广州青年助残志愿服务队代表颁发了感谢状。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向市国家档案馆捐赠《携手》纪录片,并向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赠送志愿者手工艺术作品《心手标》。

广州“志愿在康园”计划十年来帮助近7000名残障人士融入社会

共青团广州市委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2011年以来,团市委联合市残联推出“志愿在康园”计划,在全市188间康园工疗站为智力障碍和精神康复人士开展常态化助残志愿服务工作。2013年,在“志愿在康园”计划基础上,团市委依托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成立广州助残志愿服务联盟,按照“一站一队伍,一站一课表,一站一平台”的理念广泛动员志愿者,为全市康园工疗站及6个特殊阵地(包括特殊学校、特殊人士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等)深化开展各类助残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志愿助残 阳光微笑”志愿服务氛围。

记者了解到,“志愿在康园”计划已发展十年,从一个小小的社区康园工疗站开启,逐渐点亮全市188间温暖的课室。在志愿者的努力下,志愿助残的火把传递到特殊学校、走到社会各岗位、走到户外。该计划每年累计开展助残志愿服务课程近2800场次,每年累计助残志愿服务近3万小时,近7000名残障人士在“志愿在康园”计划的守护之下逐渐融入社会。

全国首部志愿者原创的“康园志愿课程漫画教材”、《广州市助残志愿者服务指南——以“志愿在康园”计划为例》《“志愿在康园”计划康园志愿课程攻略》《广州市“志愿在康园”计划志愿者通用培训教材》等相关教材和案例,为“康园志愿课程”开展提供支撑,同时为全市助残志愿者开展服务提供了规范指引。

此外,“志愿在康园”计划发展至今,通过引入“专业助残力量+志愿者”的模式,组建助残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助残志愿服务课程,建立社区助残“连锁门店”,不断探索助残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包括行走的助残盒子——助残志愿服务标准化课程推广计划、“康园聪明学堂”“爱心烘焙坊”——残障人士就业创业项目、“半小时残健共融计划”“充电一小时——广州市助残志愿者能力提升计划”“康园伴跑团”——残障人士体能康复项目、游读广州暨圆梦之旅社会融入体验、心聆感影——给盲人讲电影项目等,从心理康复、技能提升、社会融入、就业创业、自我保护等五大领域出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志愿助残技能培训。

纪录片真实讲述助残志愿者与学员的感人故事

纪录片分为“一技之长”“生活自理”“助人自助”“艺术人生”四大模块。在“一技之长”模块,助残志愿者到康园工疗站教授理发、串花、种植和售卖蔬菜等工作技能。在志愿者们的耐心辅导下,学员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便于参与工作,融入社会生活。

在“生活自理”模块,助残志愿者们帮助康园工疗站学员学习烹饪等生活技能,有效帮助学员们独立生活;在“助人自助”模块,康园学员们不仅自己学习生活工作技能,还通过努力成为爱心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和演出,关心和鼓励更多社会弱势群体。在“艺术人生”模块,助残志愿者们协助康园学员们探索绘画、跑步等兴趣爱好,找到人生的新目标。

“爱与被爱同样幸福,助人与自助一样快乐,片子完整地呈现了‘志愿助残 阳光微笑’的社会氛围,也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主办方表示,该纪录片不仅展示了康园学员们坚强乐观、笑对人生的积极生活态度,还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通过助残志愿者们的无私付出,展现助残志愿者们与学员们的真挚感情。

助残志愿者分享志愿点滴 身体力行为残疾伙伴办实事

当天,在片中出镜的几位助残志愿者也上台为观众讲述了背后的助残故事。冯丽荷是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心e家志愿服务总队队长,也是广州市越秀区馨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多年投身广州志愿服务工作,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海洋姐”。2010年成为一名志愿者后,“海洋姐”的志愿服务之路从未停歇。她一直坚持参与全市大大小小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敬老院、低保家庭、特殊学校、康园工疗站、医院、客运站、部队、志愿驿站和各社区等地方奉献爱心。

2014年,冯丽荷参加助残志愿服务,并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成立“馨粤康园烘焙坊”,定期到各社区工疗站为学员们开展生活技能教育课程。“学员们从一开始不会洗碗,到自己亲手做蛋糕、蛋挞、包粽子给父母吃,一路的成长蜕变,我们从未缺席。”她说,能够陪伴学员成长,就是自己最大的满足。

广州市越秀区爱心志愿服务中心的康金华从2009年起参加志愿助残活动。康金华在会上提到,很多残障人士很想接触社会,在社会上找到工作。但是残障人士因自身生理和心理障碍,社会适应能力弱或出行受限,受教育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低,能成功就业的只有极少数。为此,志愿者到工疗站进行志愿服务时,会从生活实践和就业技能教导残障人士,通过朋友推荐的方式寻找残障人士就业的岗位,同时了解相关政策向企业进行推介。

“帮助残障人士就业需要花很多的心思和时间,我们会想尽办法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机会,努力做得更好。也希望能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社会形成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障人士的良好风尚。”康金华说道。

来自黄埔区的青年志愿者彭嘉明和大家分享了他做志愿的快乐。回想起参加“志愿在康园”助残志愿服务的六年时光,他说:“我看到了康园学员们脸上灿烂的笑容;看到了学员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用三年的时间学会了如何去煮一碗面;看到了学员自强不息地努力奋斗,成功在必胜客餐厅就业,回归社会。”彭嘉明立志要参与“志愿在康园”的下一个十年,为残疾人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发布会上,有一位特殊助残志愿者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他叫吴少沛,自幼便因少儿麻痹症成了残疾人,工作和生活极不方便。志愿者朋友对他无微不至的帮助,重振了他做人的信心和斗志。

经历过与残疾的顽强斗争,吴少沛挺了过来,并且被志愿者的温暖和精神打动,加入了番禺志愿者行列。参加志愿工作十年,他始终把弱势群体的困难放在自己生活的首位,尽己所能,整合资源和群众力量,做到最好,使残疾伙伴们不感到孤单。“今年是全国第三十一个助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作为志愿者,会为更多的残疾人群体服务,使党和祖国人民放心。”

广州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超400万人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是国内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的城市之一。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州共青团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大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逐步形成“队伍专业化+项目多元化+阵地规范化+经验体系化+水平国际化”的运转体系,成效较为显著。截至2021年5月12日,在“志愿时”平台上,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400.3万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1.27亿小时。

自今年3月起,“我为群众办实事”青年志愿服务专项行动启动。截至5月5日,全市各级团组织、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累计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青年志愿服务活动2,046场,参与志愿者23,423人次,累计服务市民群众约140.2万人次。

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广州共青团将团结更多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在青年志愿服务领域,积极探索完善“星级评定—分级培训—时数登记—持续激励”的“全周期管理”模式,持续擦亮“青春志愿”品牌,积极做好志愿助残工作,不断丰富服务形式,助力广州建设“志愿之城”。

(原标题《十年助7000残障人士融入社会!广州青年助残志愿服务纪录片<携手>发布》)

编辑 (冻结)刘桂瑶审读 刘春生审核 冻结-党毅浩,编辑-李怡天(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