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行
读特记者 齐霁 文/ 图
2018-11-27 09:04

从南方之南飞往温州,我的方向感总是转不过来,老觉得往南飞,其实江浙一带南不过深圳。这种错觉应该来自北方的记忆,总以为自己往南飞,其实在往北飞。到了温州才知道,那里的秋,凉得比深圳早,已弥漫开来,早晚温差加大。我问温州报社的同行,他们说,温州冬天不冷,不然为何叫温州呢?

10月中旬的温州行,是为了参加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年会,从拉起的微信群看到,一百二十多家报社派员参加了会议。会后还有采访活动,其名曰“东方风来 温州之约”。我们是从“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城市走出去的。一看到“东方风来”这几个字,以为又回到了深圳。

确然是在温州,温州的永嘉。瓯江给永嘉和温州划了一条江界,江南是温州,江北是永嘉。我们就住在瓯江边上,南看温州,但只是看到几条跨江大桥,夜晚能看到温州沿江的灯光秀,光在楼面上流过,像色彩斑斓的雨在飘,图像更迭,似有雁阵,似有鱼群,其飘忽不定,像风中的月光。

记得报到的下午,我和王君迫不及待打车去了温州老城,出租车隔江而治,交付回程车费出租车才肯去,与会者都想抓紧报到的下午,过江看一眼温州老城。来回都是一口价,50元。黄昏中,我和王君结伴在著名的五马街闲逛,街分两段,并不太长。我们发现由苏步青题写校名的温州第八中学,校门一侧是古考院旧址,墙上有榜,自唐以来,温州考中进士者竟然有1976名,永嘉县也有670名。我非常惊讶,愣在那里,张口结舌,从没见过科举考试成绩这么超一流的地方。

天已向晚,我们误打误撞又来到了朱自清故居,只看到墙上的标牌,并未见到有月色的荷塘及朱老太爷的背影。相邻的还有南戏博物馆,当天已经闭馆,里面咿呀的声音飘出来,我们在门外听了一会儿,出来两个年轻人,一男一女,提着行头,举止有些范儿,起码是业余演员。对温州市区就这样浅尝辄止,第二天年会结束后,记者们就要深入到永嘉腹地做细致的探访了。

先参观瓯窑小镇,位于永嘉县三江街道龙下村,是一片青瓦白墙楼房的现代工坊建筑群。这里依山傍溪,洁净优美,是一个从“千年瓯窑坦头遗址”发展起来的现代工坊村落。我们走进去,一家一家慢慢参观,却发现一个现象,这里的工坊,大都挂着大专院校或者上级研究机构示范基地的授牌。分布着中国瓯瓷学院(瓯窑培训中心)、永嘉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非遗传承基地)、汉承瓯窑研究院等等,十多家与瓯文化相关的工作室。只能说,温州人重视科技与实践相结合的这种风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瓯窑是中国古瓷窑之一,在温州一带,迄今为止已发现瓯窑古窑址200余处,是我国古代有一定规模的瓷窑体系,始于东汉,终于宋。瓯瓷属于青白瓷系,晋人潘岳在《笙赋》中写到“缥瓷”,指的就是瓯瓷,缥为青白色,用缥瓷饮酒,即用青白色瓷器喝美酒,想来是很惬意的事。

离开瓯窑小镇,又去参观奥康集团,我们看到世界一流的生产线,自动化程度相当高。“梦想是走出来的!”这句口号仿佛让我看到有一束光在彼此心里流动,它说的不光是一个制鞋业,好像说到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第二天参观了桥头纽扣市场和纽扣博物馆,还有菇溪河。在纽扣市场,五光十色、晶莹剔透的纽扣像无数小精灵在这里栖息,然后又飞往世界各地。记得有时候我们会在不经意间摸到身上的纽扣,虽然它不是把玩小件,但抚摸一下,也有一种让人宁神静气的作用。在纽扣博物馆,从古代的“襻”到今天的扣,看到了纽扣的发展历史。据说纽扣是服装的眼睛,可是,纽扣业的迅速崛起,使菇溪河一度污染严重,当地政府治污经年,还原了“绿水青山”,地方领导高兴地介绍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坚决要走生态文明之路。如今的菇溪河,确实清澈得像大地的眼睛。

不知为什么,看到碧波荡漾的菇溪河,我总想唱起印尼民歌“美丽的梭罗河”曲调,唱给同样美丽的“菇溪河”。秋十月,正是两岸丹桂飘香的季节,说实话,在深圳见到四季桂不少,但丹桂不多,菇溪河沿岸不少丹桂正在开放,那种橙红有种特殊的魅力,好像闻到了桂花酒香。

按行程,第二天要去楠溪江采访古村落,但因单位有事不得不早归,遗憾的楠溪江永远留给了下一次。

编辑 黄小菊

(作者:读特记者 齐霁 文/ 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