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新,因改革开放而强。 图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40年发展的辉煌成就昭示,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一招,也是中国与世界互动共赢的精彩篇章。
进入新时代,中国又推开了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门。展望未来,新一轮开放不仅助力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开放倒逼改革:
破茧成蝶,换来新生
从曾经的技术工人,到现在的企业负责人。年届60岁的周平虎永远无法忘记1990年那个夏天,在时代大潮的感召下,周平虎从国企辞职,来到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怀揣8000元存款,租了间两米宽的门面,推着自行车……打破铁饭碗,他开始自己找客户,推销旋压机械设备。
经过数年奋斗,他的生意越来越广:第一个海外买家,是从阿里巴巴平台上找来的南非商人;第一张大批量订单,来自沟通五洲四海的广交会;第一个海外技术指导,是从澳大利亚请来的大学教授……
周平虎感慨:“现在,我们研发的机械设备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
“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周平虎的故事,是中国在开放中学习先进经验,在开放中促进改革发展的缩影。
回溯4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开放与改革始终结伴同行。从深圳经济特区的创立到浦东的开发开放,从加入世贸组织到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从经开区、保税区到自贸区、自贸港……改革与开放形成的合力,推动整个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加速追赶、书写辉煌。
“开放就是改革,寓改革于开放之中,这是40年中国发展的法宝。”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说。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方式是推出力度更大、范围更广的改革开放措施——
2018年4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11项将在今年落地的金融开放措施。
2018年7月10日,上海公布“扩大开放100条”,90%以上的措施年内实施。
2018年7月30日,《北京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重要举措的行动计划》发布,117项举措务实有力,传递出强烈的政策信号。
2018年10月16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批复》正式发布,中国的自贸区增至12个……
从中央到地方,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具体举措到实施载体——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开放激发创新:
海纳百川,勇立潮头
从医疗器械到家用电器,再到高科技通信设备,我国改革开放40年在诸多产业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对外开放,是一个学习应用世界先进技术、并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
从京津冀到长三角,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式创新”激发的活力,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如今在深圳,不管企业负责人是否高学历,来自什么地方,他们的企业一成立,都会想到在国际的产业链中去寻找定位。这就是深圳开放和创新的特质。”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
苹果华南总部、高通深圳创新中心、空客(中国)创新中心……近年来,一系列全球知名企业选择将创新载体落户深圳。
与国际高手近距离过招,让本土企业快速成长。正如吴思康所说:“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新,因改革开放而强。开放对于深圳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实在太重要了。”
开放推动共赢: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上海西郊,一片银色的“四叶草”熠熠生辉,迎接四海宾朋。2018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书写了国际贸易史上新的华彩篇章。
北欧最大的快消品公司——挪威奥克拉集团参加了首届进博会。“我们大部分产品第一次进入中国,在进博会上充分感受到中国市场的热情。集团已决定参加明年的进口博览会,希望展会的规模再大些。”谈到参展收获,奥克拉大中华区销售经理赵静雅喜出望外。
在进博会上“收获满满”的,不止是高品质快消品。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赞比亚的蜂蜜、冈比亚的民族服装服饰、南苏丹的手工艺品……这些最不发达国家的特色产品,也在进博会上集中亮相。
通过进博会这样的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实实在在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分享发展机遇,参与经济全球化,携手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
中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目光由东部转向西部,内陆的陕西省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节拍,一路向西开拓,对外合作如火如荼。
站在古丝路起点西安“大唐西市”的规划图前,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主席吕建中娓娓道来:“盛唐时期,世界各地的商品、珠宝、药材以及宗教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市。
如今,“大唐西市”正在打造国际商旅文化产业项目,陕西自贸区也在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的新模式。过去和未来,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实现了神奇交汇。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自信、担当作为。今天的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同舟共济、共赢发展。
编辑 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