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指数基金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在市场整体下跌的情况下,指数基金的规模不降反增”。11月22日,由腾讯理财通、腾讯金融科技智库主办的首届“全球指数基金论坛”在深圳市腾讯滨海大厦召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国内外知名基金公司和研究机构的300多位嘉宾齐聚一堂,探讨主动与被动投资的机遇和国内国外指数编制与投资的经验,探索指数基金创新发展的路径。
指数投资迎来历史性机遇
2018年中国指数投资迎来历史性机遇。在公募基金发展20周年之际,指数基金也迎来了第16个年头,继主动权益基金和货币基金的大发展之后,指数基金逐渐焕发魅力,尤其在今年呈现爆发式增长。
截止今年三季度末,指数基金规模共计5382.5亿元,较上个季度增长了490.6亿元,环比增加了10%。而ETF的规模更是单季度暴增351亿元,总规模达到2897亿元。
与会专家指出,想做大权益产品,指数基金成为最好的选择,指数基金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组合的核心配置。一方面规模可以做大,收益能跟上市场,在费率上的优势长期看有助于帮助投资者实现更好的回报;另一方面指数基金透明,易于判断和理解,当未来预期不差的时候,也容易被投资者接受。结合定投和组合等投资方式,应用到养老和子女教育等场景,可以有助于业务的推广。指数基金的大发展反过来又有助于稳定市场,降低市场波动,进一步推动指数基金的发展。
主动与被动投资相互依存
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表示,主动型产品和被动型产品确实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但双方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市场,在市场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是资产管理行业专业化分工的体现,既无明显优劣之分,也无法相互替代。在基金的发展历程中,主动投资已经唱了二十年主角,如果被动投资能在接下来迎头赶上,那也是由于其自身特点适合当前的经济周期和市场环境,绝不意味着主动投资的落幕,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指数基金产品融合了主动投资,说明主动投资的作用仍未被忽视。将来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究竟会以怎样的形式相互竞争且相互依存,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
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马晓东认为,今年是中国指数基金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在市场整体下跌的情况下,指数基金的规模不降反增,尤其是ETF,更是不断创造新的纪录。2018年,无论是新发基金的数量和规模,还是老基金的持续申购,都为指数基金的大发展做出了不小贡献。从行业空间来看,相对于三季度13.16万亿的公募基金总规模,占比只有4%左右的指数基金还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指数基金欲与国际接轨
腾讯理财通在非货币基金中,首先引进的是指数型基金,以充分完善指数工具产品为目标,从引入国内宽基指数基金开始,逐步延伸到行业主题指数,指数增强,再到海外指数,上线指数基金近百只,基本覆盖各类指数。
MSCI中国区指数研究负责人魏震指出,自2018年6月1日,MSCI将A股纳入其指数体系,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大批成熟的国外资本进入国内市场来追逐指数基金,配合国内“大资管”新规的发布,也将推动中国的指数基金与国际接轨。
指数基金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市场发展比较成熟,每年仍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全球各大类细分产品中,属于最快速发展的产品。对此,腾安基金董事长刘明军表示,随着资管新规落地,在产品“净值化”转型、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智能投顾与组合投资兴起的背景下,现有货币基金独大,债券基金第二的行业格局在未来会被颠覆,被动投资方式会成为新的风口,中国指数基金发展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对于高速增长的中国指数基金投资市场而言,投资者期待有更多专业的指数基金产品涌现,这就对指数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作为中国最大的指数编制机构,中证指数研发部副总监赵永刚先生认为,美国的投资者用了快100年的时间,才意识到指数投资的价值。比起美国,指数投资在中国发展的很快,10年左右,大的品类基本就布齐了。从发展来看,多元化,智能化是创新的必然趋势,国外目前流行的smartbeta这一策略指数是非常好的参照。
据了解,理财通已上线近300只基金,理财通平台在2015年开始引入非货币公募基金,至今上线产品数量近300只,合作基金公司超过40家,布局的基金类型覆盖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商品基金、境外基金等,完成了基金大类的全覆盖,为以后进行资产配置提供了丰富的金融工具,奠定了坚实基础。理财通发展将近5年,从无到有发展到5000亿资金保有量、1.5亿用户规模,300只基金在线。
编辑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