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跨国夫妻的家庭故事:当文化碰撞浓缩在小小一个家

澎湃新闻
2018-11-21 13:59
摘要

David喜欢安静、大自然的环境,对于嘈杂的环境会下意识地选择回避,而妻子却是喜欢热闹的人

前言:2000年,冯凯和罗瑶通过交友网站而认识,相恋四年后,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妻子罗瑶经营一家产品出口全球的外贸公司,每天没日没夜为工作忙碌,美国丈夫冯凯在家带小孩、做饭,甚至织毛衣,女主外男主内,小日子一过便是13年。

这是一个“深圳式”的涉外家庭。

据《深圳商报》报道,2011年,在深常驻和暂住的外国人已接近50万人。2012年,深圳共有369对跨国夫妇组成家庭。

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的深圳,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外“女婿”“媳妇”的到来。本文选摘自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师生在2013年采写的一组报道,报道对改革开放后深圳涉外婚姻各方面变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节选部分则用几个故事呈现跨国夫妻家庭生活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

■ “物质”成了妻子的情人

丈夫:李龙(意大利)35岁

妻子:徐美丽(中国)34岁

婚龄:6年

“年轻时没钱,喜欢喝十几块钱一杯的咖啡。现在即使赚了几百万、几千万,我还是喜欢喝这十几块钱的咖啡。”李龙拿着手中的一杯价格为16元的意大利浓缩咖啡笑着说。

因为一杯咖啡的缘分,李龙和现在的妻子有了第一次交流。2006年的一天,李龙一个人在咖啡厅闲坐。服务员不小心将李龙点的咖啡送到了隔壁一桌。隔壁桌的那女孩发现后,小心翼翼地将咖啡端到李龙面前。抬头间,那双会笑的大眼睛,一下子打动了李龙的心。那女孩就是李龙现在的妻子。那天,他们在一杯香浓的咖啡中细细交谈,一坐就是一下午。

2006年,28岁的李龙所在的公司在深圳开了分公司,单身的李龙,从意大利来到深圳。同一年,徐美丽也刚从西安老家来深圳找工作。或许是彼此都身在异乡,无依无靠,两颗相似又孤独的心一下就牵引在一起。一年后,他们在深圳注册结婚。

结婚6年的李龙,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4岁的大儿子布鲁斯在上幼儿园中班,小儿子刚刚出生不久。因为李龙每年夏天和圣诞节都会回意大利度假3个星期,妻子为了配合丈夫,辞去了在长荣海运公司中的职位,专心在家做一名全职家庭主妇。

这个周末一大早,妻子就把还在睡梦中的布鲁斯交托给父母。卸下家庭主妇身份的妻子,精心打扮。每个周末便是她和丈夫的二人世界。这天,她特地穿了一件迪奥的黑色百褶裙,戴上细细的玫瑰金项链,随即又比对了另一条翡翠项链。她不能接受自己选择了错误的饰品,但又觉得没什么错,翡翠显得老气了一点。

“拜拜宝贝。”她拎起那个早上从柜中拿出的限量版手包,扶了扶戴着的香奈儿黑色墨镜,顺手挽着李龙的手出了门,出门前不忘又看了眼客厅中的镜子。“今天去那间新开的餐厅吧……”她的声音渐行渐远。

相比起妻子喜欢购物,李龙更喜欢一个人去公园跑步、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他觉得深圳的环境很好,空气质量好,户外活动设施齐全,是他去过的北京、上海、南京那么多个城市中,最喜欢的地方。前不久,李龙带着大儿子布鲁斯参加福田区举办的福田生态之旅活动,父子俩骑行在梅林绿道体验慢生活,阳光洒下来的感觉让全身都酥软,非常舒服。在他看来,这是电影院、高档餐厅所提供不了的。

“她把每个空闲的周末都当成任务一样过。”结婚6年的李龙对妻子这种行为一直很不理解。妻子在服装店中一逛就是一上午,一个大男人在女装林立的店里有点寸步难行,商场里没有坐的地方,李龙只好走到边上的咖啡厅等着妻子。一杯咖啡眼见就要喝完了,妻子也差不多回来了,带着一脸满足的笑容,还有手上四五个购物袋。“走,吃东西去。”妻子说。

一天,妻子从外面拿回来一沓教育资料。“我准备给小孩报培训班。”看着妻子手上的钢琴、画画、游泳等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宣传单,他知道怎么回事,却并没有立刻表态。过了几天,妻子又提起培训班的事,李龙表示了自己的不支持。“她觉得花钱上这么多补习班,孩子就能成才。”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意见有些分歧。

李龙从小接受西方的教育,自由发展和随孩子自己的兴趣培养在他看来极为重要,而把小孩丢给培训机构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小孩的成长。“我不过是想让他多学点东西,我们不缺这些钱。”因为意见不合,李龙和妻子陷入了冷战。面对分歧,夫妻双方各执一词,互不让步。家里的气氛有些凝重,谁也不和谁说话。两三天后,在争执的不良情绪消停后,一家人开了个会。李龙的岳父岳母出面主持了这次讨论会。布鲁斯也参加了这次家庭会议。

“‘言传身教’是中国的古训,从小培养小孩的独立自主能力比培养小孩额外兴趣技能更重要。”热爱中国文化的李龙从中国的传统思维下手,“兴趣应该是小孩自己选择的,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李龙接着从西方尊重个人的角度阐明自己的观点。凭借从东方到西方的教育理念,李龙一步一步劝服妻子放弃原来的计划。

“家庭会议在我们家经常举行,一家三代人坐在一起,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很民主。”李龙很擅长说话的艺术,“这次的‘辩论’,我选择首先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解释,是出于对妻子的尊重,她也更能接受。夫妻之间,要能够主动去了解对方和对方的文化背景,这样才会更和谐。”

■ “织毛衣的人是我不是她”

丈夫:冯凯(美国)53岁

妻子:罗瑶(中国)50岁

婚龄:13年

在深圳海岸城的一个滑冰俱乐部里,身高超过一米九的美国人冯凯与冰球球友们正玩着对打训练。脚穿溜冰鞋的他在冰面上自如地滑动,不时用力地挥着手中长长的球杆击打那颗黑色的冰球。

看着这位身材彪悍的美国男人,你猜不到他已是53岁的人,更猜不到他是一位在家当“奶爸”的男人。

男人在外拼搏事业,女人在家主持家务,这在许多人眼里才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冯凯的家里,“男主内女主外”这一种家庭管理模式让他和爱人觉得更舒服。

冯凯和爱人是通过网络结缘的。在网上聊了一年多后,他们终于决定见面了。2000年12月31日,也就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他们相约在一家川菜馆。这是他们初次见面。这一餐,他们吃得很痛快,聊得也很开怀。让一向勤俭节约的冯凯不得不赞叹一声的是,她“很大方”—抢在他之前为这顿饭买了单。

一个女人主动买单,如此豪爽。相比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这只是一件小事。完全出乎冯凯意料的是,这个女人还主动向他求了婚!“要么跟我结婚,要么从我生活中消失。你要是没想着跟我谈恋爱,就不要浪费我的青春。”有一天,冯凯的这位“大方”女友向他发出了最后通牒。当时他们相恋已有4年时光了。女友一直很想要孩子。此时他们两人已是40多岁的人了,再不争分夺秒,生孩子的时机大有可能会错过。遇到对的人本不容易,被对的人求婚更是难得且幸福的事情。2004年,他们匆匆准备婚礼,匆匆结婚。他们的婚礼很简单,没有宴请任何亲戚朋友。婚礼现场只有三个人—他和她,还有罗湖区婚姻登记处的工作人员。

他们两人步行到婚姻登记处,花了9元钱领到结婚证后,便到他们初次相见的那家川菜馆吃饭,庆祝他们的新婚。这就是他们的婚礼。婚后,冯凯主内,她主外。装修新家时,冯凯的爱人马不停蹄地打电话给水电工人、油漆工、搬运工。设计、监督、联系,这些“指点江山”的事务都是她分内的工作。冯凯则在一旁默默地翻看印满各种窗帘式样的册子,绞尽脑汁想着哪种颜色的窗帘更配这种颜色的墙壁,哪种灯光更适合客厅。

冯凯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电脑科技公司上了7年班,后来在北京的一家中美合资科技公司工作了10年。但冯凯并不擅长职场内部的人际关系,甚至厌恶这种上班族的日子,因此在十多年前,他辞掉工作,提前退休了。

可冯凯的爱人就不一样了。作为一名现代的职业女性,当所在的公司因仓库爆炸事故而倒闭之后,她还继续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她不断地摸索着,想要找到一条好路子。终于有一天,她兴致勃勃地跟冯凯说:“我还是自己开一家公司好了!”现在,冯凯的爱人经营着一家产品出口全球的外贸公司,在外忙得不亦乐乎;而自称“不擅长社交关系”的冯凯便选择了留在家里带女儿。

在冯凯的家里,“男主外女主内”这种传统家庭观念并没有得到延续。相反,他们抛弃了这一传统模式,接受了都市情感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中余味对毛豆豆所提及的那种家庭模式—“你是总指挥,我是总干活”。在旁人看来,家里有个女强人,男人肯定很没面子。然而,身兼“家庭煮夫”和“奶爸”两个角色的冯凯却觉得:“跟她在一起,我没什么压力。”

■ 浪漫的跨国爱情遇上柴米油盐

丈夫:Seppo(芬兰)43岁

妻子:杜 勤(中国)40岁

婚龄:2年

她是幼儿园老师,每天被天真可爱的小孩包围;他是来自童话王国芬兰的大男孩,天真单纯。一次偶然的相遇,却不曾想造就了一段浪漫的跨国婚姻。

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杜勤每个周末都会去蛇口国际学校的教堂做礼拜。Seppo说,一定是妻子在向基督祷告,求神赐予她一个理想丈夫。基督听到这一祷告,就把他“啾”的一声,从天上降到她身边。

2年前,杜勤在一次朋友家的聚会上认识了Seppo。第一次见到杜勤,Seppo满心不解:这样一个nice的女孩,早就到了适婚年龄却还是单身,她一定是有故事的人。杜勤身上的神秘感,激发了Seppo的好奇心。而Seppo的幽默风趣,一下子打动了杜勤的心。Seppo 邀请杜勤观看他的乐队巡演,杜勤带Seppo吃遍特色地方菜。两人越走越近,由陌生到熟悉,半年后杜勤和Seppo携手走进了婚姻的圣殿。

来深圳前,Seppo在上海生活了11年, 从小喜欢音乐的他, 在一个中西结合乐队coldfairland中担任贝斯手和总的音控。“More Water is Coming”——Seppo为我们解读乐队在上海巡演时表演的一首名叫“洪水”的中西结合新古典乐曲。Seppo闭着眼,静静地陶醉在流动的音乐中。这段中西交融的音乐,仿佛是杜勤和Seppo这段跨国婚姻的前奏。在家排行最小的杜勤, 从小没有机会做饭。杜勤说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在做饭上很“白痴”。第一次做饭的时候,杜勤完全没有把握咸淡的概念,这边厢差点没把半瓶的盐倒进一锅的西红柿炒鸡蛋,那边厢青菜盛碟后才想起来没加盐。在杜勤眼中自己做得很糟糕的菜,先生却连连称赞。尤其让Seppo印象深刻的,是杜勤的“麻椒”。说四川人爱吃辣还不够全面,辣味中带着麻才够劲。“第一次见到麻椒的时候觉得这绿油油的小颗粒很可爱。”Seppo全然不知自己面对的这小家伙所蕴含的威力,“一口咬下去差点没麻掉我半边舌头。”来自四川的杜勤当然离不开这些喷香的香料,“一朝被蛇咬”的Seppo却也没有畏惧:“这麻椒除了麻了一点外,渗入菜中的味道还是很好的。”渐渐地对麻椒开始上瘾,家中常备的麻椒粉成了Seppo吃饭的必备品。“他有的时候甚至比我还疯狂。”杜勤说,有时候两人下馆子吃饭,遇上菜不好吃,Seppo也习惯撒上些麻椒粉调调味,这种入乡随俗的包容让杜勤很感动。

在芬兰,新婚夫妻要进行家务培训,家务活当然是必修课。“洗碗要用热水洗!”用冷水涮了三四遍碗筷,自认为碗筷已经洗得非常干净的杜勤仍然被丈夫嫌弃洗得不够彻底。12岁小学教育就开始上生活日常课的Seppo,干起家务自然不比中国女孩差。在一旁看见妻子的洗碗方法,简直让Seppo干着急。“用热水才洗得干净”“洗不掉的污渍用手抠一下嘛”“洗洁精一定要冲干净啊”……杜勤说,一到家务活上他就变成复读机了,嘴巴就没停过。杜勤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但他们却从来没有争吵。“原因是每一次他说的最后一句话都是‘好吧,还是我来做好了’。”

Seppo还有个习惯,每次买了新衣服,他都会仔细阅读衣服上的吊牌,严格按照上面的要求洗衣服。“每类衣服都有自己的洗衣温度。”Seppo还特地为妻子做了一张不同衣物、不同温度、不同洗法的指示条。“其实很多时候,男人在家需要变得‘女人’一点,我们必须多考虑一点。”

“我承认对自己对他人的要求都很高。这就是我为什么会费心去做‘洗衣指南’,有的时候实际行动比语言有用得多,语言往往容易引起冲突,我如果直接去做,既可以避免矛盾,又可以默默地让她感受到我的意思。”

“I’m a big monkey, I have a big mind, I can make big mistakes. She is a small monkey...” Seppo得意地把自己的这一家戏称为猴子家庭。Seppo是大猴子,杜勤是小猴子,大猴子牵着小猴子,浪漫的氛围,让他们像新婚夫妻一样每天保持新鲜感,成为这段婚姻最好的防腐剂。

■ 我有妻子,但我也孤独

丈夫:David(加拿大)57岁

妻子:Lucy( 中国)55岁

婚龄:17年

1994年冬天,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一家咖啡店里,David和Lucy因朋友介绍认识。57岁的David是多伦多人。Lucy来自香港,比David小两岁。David回忆,两个人认识一年多后才慢慢对对方有喜欢的感觉,从朋友发展成恋人,一切都进行得很自然。

1996年,当时两个人认识了一年多,互相觉得对方挺好的,没有什么不合,就决定结婚了。当时David已经40岁,妻子比他小两岁。“当时没有想那么多,觉得都在一起工作了,而且她当时没有男朋友,我也没有女朋友,我们就想结婚吧,相互做伴。”

也许是两个人都有一定的年龄了,恋爱更多依赖的是朋友之上的“情感”而不是“passion”(激情)。将近两年的恋爱生活让两个人觉得虽然平静但美好。但1996年来到深圳的婚后生活却和David想象的不一样。David和妻子经常“分房睡”。

“如果出现问题了,我会先和她沟通,但是一般都不成功,实在僵持不下我们就分房。”David无奈地笑了笑。David喜欢安静、大自然的环境,对于嘈杂的环境会下意识地选择回避,而妻子却是喜欢热闹的人。David的家中最多的就是瓜子。一个晚上,David的妻子都在一个劲儿地嗑瓜子看电视,几乎没怎么和David交流。

“你真的不去啊?”David有睡前散步的习惯,整装好的David再次试图说服妻子与自己一道。但显然,电视里“婆婆训斥媳妇”的故事更吸引她,她只转过头看了David一眼,挥了挥手,便继续嗑瓜子。

“她就是这样,有了电视就不要我了。”夜色里,David放松地伸了个懒腰,“我让她不要每天在家嗑瓜子看电视,这样不健康,她却回我,‘这是我的生活方式’。”David承认在家里,妻子是占主导地位的那位,家里平时的花费和决定几乎都是妻子在管理,出现不和谐,自己只能提一下意见,但是最后还是妻子做决定。“一开始会选择不断地沟通,但是后来发现根本没有用,所以就放弃了,听她的就好,呵呵。”

“妻子和我都非常独立,她对我工作上不会给予管制,在工作之外的空余时间我们会尽量协调一起外出活动。”David现在是一名培训公司的老板兼员工老师。7 年前,David选择留在深圳。Lucy却很希望以后能在香港工作和生活。夫妻两人在这个问题上争执很久。“我们有好几个月没怎么讲过话,我工作也忙,她也常常不在家。”最后,考虑到公司的注册手续等各方面问题,Lucy还是听从了丈夫的决定。

“我非常喜欢深圳这种城市,更喜欢深圳这里的人。”David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感情很深。他认为深圳人之间的感情纽带是非常紧密的,不像在别国,会感到周围的人与你关系不是很亲近。“在家里不可避免会发生矛盾,如果我们有不喜欢对方的地方我们还是提一下,但是效果不大。”David 用“独立”和“自由”来形容他和Lucy的关系。他坦言,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是最多的,如果工作上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他会选择和他的学生交流。和妻子之间,基本上不聊心事,Lucy很少会问起David工作上甚至生活上的事,“相敬如宾”是David对这段婚姻的定位。

■ 我们都是human beings(人类)

丈夫:Jeff(古巴)37岁

妻子:何晓萍(中国)37 岁

婚龄:6 年

Hello,can I know your name?(你好,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 这是2007年,晓萍对Jeff所说的话,那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晓萍是河源客家人,刚来深圳工作三年的Jeff是有着黑皮肤的古巴人。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在公交车上,Jeff回忆,那天他坐上公交车,打算去坪山看望朋友,晓萍坐在他旁边。也许是对Jeff黝黑的肤色感到好奇,她用蹩脚的英文和Jeff打起招呼来。“我一开始有吓到,但是聊着聊着我真的觉得她是一个非常热情的女孩,她是我在深圳碰到的第一个对我那么热情的女孩。”公交车颠簸地行驶,但丝毫没有影响两人聊天的热情,他们从基本情况聊到工作,再各自分享兴趣。在聊天的过程中,两个人相互留下了电话号码,这段跨国恋爱就此展开。

Jeff 是古巴人,有着深黑色的肤色,头发天生自来卷。他坦言,自己曾吓坏过前任中国女友的家里人。8年前,他刚来深圳工作不久,交往了半年多的前女友带Jeff回老家见家里人,但他还没进门,就被前女友的家里人赶了出来。“他们说我肤色黑,长得奇怪,就把我赶走了,可能我在他们眼里真的很不一样吧。”与前女友半年的恋情就此结束。

第一次到晓萍家,Jeff担心她的家人也会有这种感受,但出乎意料,岳父岳母却对他喜爱有加。晓萍的父母看到他的肤色并没说什么,更让他不要介意别人的眼光,还用英文说,大家都是human beings。

岳父岳母的开放观念为这段跨国婚姻注入了更多的信心。晓萍的爸爸妈妈是广东河源人,学习客家话是Jeff和岳父岳母培养感情的一种方式。“现在慢慢会说一点点日常用语,‘谈食饭么’,是这样吗,呵呵。”Jeff 用新学会的客家话说。岳父岳母来深圳住的那段时间,他们四个人会常常出去爬山,逛街。“我们相处得很好,也常常聊天,他们就像我的亲生爸爸妈妈和朋友一样。”Jeff和妻子晓萍会和晓萍的爸爸妈妈视频聊天,这样的联系每周一次。

“晓萍会在旁边翻译,或者我做做动作,他们就懂了,很容易,呵呵。”说着,Jeff就手舞足蹈起来。

Jeff说,在家他就是家庭煮夫,他会各种各样的中国菜式。“我非常有天赋,只要看两遍我就完全会做了,做菜要讲究火候,过了就没口感了。”边说Jeff边比画着。

为了让妻子和孩子能尝到新鲜和美味的饭菜,Jeff常常研究新菜式,有时候会看美食节目,买食料回家自己学着弄,有时候会请教岳父岳母,一边学习一边做菜。因为家住在蛇口,又考虑到饭菜的卫生问题,所以Jeff常常到市场买新鲜的食材回家做。

“我的拿手好菜就是清蒸鲈鱼,要讲究火候和虚蒸,这样才能出鲜味,不同的鱼要用不同的方式来煮才好吃……”一谈到做饭,Jeff就像家庭主妇似的,头头是道地讲解烹饪方法,十足一个经验丰富的美食专家。Jeff自豪地说,他很热爱烹饪中国食物,平时在家里,基本上都是他在做饭,不是因为妻子没有时间,而是因为妻子的“功力”不如他强。“她做的没我好吃,不讲究火候,这样做出来的菜会浪费的,这样不好。”

夫妻俩很少外出吃饭,在家里,Jeff和晓萍就常常在家研究中国菜食谱,非常有乐趣,这为这段跨国情缘添加源源不断而又新鲜的调味剂。

■ 当日本寿司撞上中国爆炒

丈夫:野村知行(日本)40岁

妻子:史海利(中国)33岁

婚龄:6年

“我是大地的孩子,这片土地孕育了我,他就是我的父亲,她就是我的母亲……”1995年,NHK 的电视剧《大地之子》让野村知行看到了中国式的家庭,温暖而充满人情味。那是他对中国第一次最直观的审视。

2007年,在一家日资企业工作的史海利认识了比自己大7岁的野村。“其实我们当时都不年轻了,所以交往一定是以结婚为前提的。”中国人的热情是出了名的。每到过年,家里总是很多人聚在一起。一家人围坐让野村很拘谨。在日本,源于氏族社会的传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

结婚后,野村与父母的往来仅限于每个月的几通电话,逢年过节也不见得有太多的聚会。更不用说自己的哥哥,平日里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在中国的家中,妻子每晚的“必修课”便是与妹妹通电话。两个人有时甚至可以打上一晚上的电话。妻子在一旁打电话,野村也无法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野村看在眼里,却永远都没办法理解这种亲密。“想不到她们哪里有这么多话聊。”

上周,野村才从睡眼惺忪中缓过来,房间外便传来一阵喧闹,他出门一看,竟然是妻子的一群朋友突然造访——妻子约了一群朋友来家里聚会,可是事先并没有通知他。向来习惯做好准备再行事的野村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弄得不知所措。“家里卫生也没弄,也没有食物招待,怎么就能突然约朋友上门呢?而且若是我今天本来有安排别的事怎么办呢?”

最近,野村夫妇和岳父岳母分开了来住。也许是不习惯太紧密的人际关系,他对此显然松了一口气。

野村与他们的相处总是不太痛快。他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中国菜”。煎、炸、炒,野村最难以接受的就是这三种方式。习惯了清淡日本菜的野村实在受不了重口味的中国菜。刚结婚的时候,野村没办法忍受岳母做的中国菜。满屋的油烟和爆炒这种不健康的烹饪方式让他退避三舍。每到饭点,他索性自己下一碗乌冬面或者买寿司回家。野村也试图改变家里人的饮食习惯,但老人哪里吃得惯这些生东西,于是餐桌上出现了中国菜和日本菜的“对垒”。“这大概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了吧。”

“孩子会不会饿?穿这么少会不会冷啊?”很明显,野村很不满意岳父岳母每天对孩子的“过度”关心。在孩子的衣柜中,各种棉袄棉裤一应俱全,秋风刚起,外公外婆的任务就是拿出这些厚厚的衣服把孩子裹起来,从头武装到脚。每天在孩子出门前、回来后一定要问孩子“饿不饿”,然后拿出切好的水果、零食放到孩子面前,盯着孩子吃下去。

这个时候,野村只能急在心里,却不敢说出来。岳父岳母的一番好意若是让自己这么一说,倒显得自己太不懂事。可是在野村看来,孩子在成长中就应该多历练一下,否则抵抗力是没法培养的,也不利于他日后的独立。人生就像树一样,树有无数的枝杈,人生可选择多条道路,不应强制性地为他人铺设人生的道路,他从应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

应对家中的矛盾,野村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国人情味重,文化丰富令我很开眼界,我也学到了很多中国文化,但毕竟不是自己国家,而家庭和睦比较重要。”

■ 中国男人都会做饭

丈夫:朱永华(中国)42岁

妻子:李宝培(韩国)40岁

婚龄:9年

“他们都会做饭。”这是韩国女人对中国男人的印象。来深圳9年了的李宝培充分认同这个观点。

2004年,李宝培经过朋友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那时候,身为教师的李宝培,晚课十点半结束,每天回到家后一定会接到一通“查岗”电话。“他当时还不会发短信,所以天天给我打电话。”不知道是不是朱永华当时的攻势太强,认识了半年后他们就结婚了。

“又是打电话又是送礼物,韩国男孩子不会这么浪漫。”

“韩国男人过了四十岁都特别的大男子主义。”李宝培国内的朋友对其不无羡慕。正如韩剧里所上演的,韩国家庭中,家务活媳妇得全包。然而,李宝培却不用过这样的生活。由于她很多时间都在学校里,家里的家务自然落到了丈夫身上。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带孩子……尽管也有工作,可是李宝培的丈夫却对家务活乐此不疲。

“这在韩国是不能想象的,在韩国,男人一天到晚就是忙工作,回到家除了逗逗孩子以外基本上什么事都不做。我在这儿正好相反,生活没什么压力。”李宝培的朋友曾对她说,中国男人都会做饭。当她真正成为一个中国媳妇后,这个感受着实深刻。“我不爱吃中国菜,他不爱吃韩国菜。”丈夫是客家人,习惯了传统的客家口味,同样,李宝培更钟情于自己国家的食物。他们为此有过很多的争吵,但是后来觉得吵下去也没什么结果,所以丈夫开始学做韩国菜。

在李宝培的家里,随手就可以抄起一本韩国菜谱,一进厨房便是一股浓浓的高丽参的香气。李宝培的丈夫每周请来一些韩国朋友,欢聚之余,他也不忘向他们请教,同时让大家品鉴他的手艺。人参鸡、泡菜饼、炒年糕现在都是他的拿手好菜。想到妻子一直生活在异乡,难免会怀念家乡菜,每次看到妻子满足的样子自己就满意了。

“顺其自然”是李宝培经营生活的法则。她认识的很多嫁了外国人的朋友总是会强迫对方学习韩语。“我觉得没有必要,若是他有兴趣我可以教他,但我觉得他语言天赋太差了。”李宝培打趣道,“我很多朋友和另一半吵架仅仅就是因为他们不肯学韩语。”“就好像我们都不太能够接受对方讲自己国家的不好,所以我们总是会有意识地回避这个话题,夫妻双方忍一忍没什么的。”

■ 洋丈夫帮我适应了自己祖国的生活

丈夫:Mark(法国)35岁

妻子:刘海霞(中国)35岁

婚龄:8年

“我今天能活到这个状态已经非常满足,我的人生从未像这过去一年里那么满足。”刘海霞说完,得意地放下茶杯。

刘海霞的丈夫Mark 是法国人。2003年,刘海霞在法国毕业后,与Mark在同一家公司的部门工作。“或许是他的行为举止,或许是他身上某种不明的味道,又或许是他的一句话、一个词,那一刻,我就认定他了。”在她看来,两个人在一起可以忽略文化差异,只要那个人吸引你。

两人2005年在法国巴黎结婚。塞纳河上,蓝天白云,悠扬的钢琴声和精致的蛋糕,还有宾客们的举杯祝福,这大概是无数女生梦幻中的法式婚礼。

然而,同样是塞纳河上,蓝天白云,刘海霞的婚礼却请了唢呐和锣鼓队,还伴有二胡。“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文化融合。”“相比起巴黎的生活,深圳的节奏却那么快,刚来的时候还真不适应。”刘海霞刚来深圳时候,觉得生活异常烦闷,一面要放弃法国的工作,一面还要适应新的环境,顿时感觉生活失去了方向。有3个月的时间,她每天只愿意待在家里,自己看书,时间到了就去接女儿放学。“是Mark让我重新找到了目标。”

一天Mark下班回家,往沙发上一坐,便兴冲冲地说:“不如你去教中文吧,很多法国朋友都不懂中文。”刘海霞只应了一句:“把你脱下来的袜子放好。”她觉得这个建议有点荒唐,自己冷淡应对,企图让Mark就此打消这个念头。当然,Mark没有放弃,从那以后,每天下班回家,他就开始帮刘海霞整理教书材料。首先是在书店买语言教材,然后在网上下载了很多名家的文章。包括刘海霞正在看的书,Mark 也拿过来自己读一遍,然后从中摘录出经典的语句。

Mark自己的工作很忙,但是只要有空闲时间,他便会躲在房间里面替刘海霞准备这些资料,他相信有一天妻子会理解自己的苦心。

“他就是这么单纯,又很固执。”刘海霞最初装作没看见,每天晚上,依旧自己忙自己的,对丈夫做的事不闻不问。但时间久了,她竟然也慢慢参与其中。“他中文不太好,总是来问我这问我那的,后来实在受不了了,我索性自己来整理。”

任教一段时间后,刘海霞感觉游刃有余了,便开始尝试去了解并发掘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一般都会有一个同国籍或者共同兴趣者的小圈子,刘海霞的丈夫在深圳也不例外。“我想把咱们中国的文化介绍给外国朋友。”

刘海霞答应了带朋友参观在南头古城外的关帝庙,但在北方长大的刘海霞,并未参拜过“关老爷”,也对那个“红脸大胡子”一点都不了解。大概是在家听到她的“哀号”了,当天晚上,Mark下班回家,带回了一本专门讲武圣关羽的书,连同许多网上的资料。刘海霞自以为是个很容易烦躁的人,她很感谢在许多生活细微处,先生能够帮忙补足。那天晚上,刘海霞主动帮丈夫冲了咖啡,也不再数落他乱扔袜子了。

刘海霞觉得,放弃法国的工作随Mark回到中国后,才明白了先生对自己多么重要。“竟然是一个外国人帮我适应了自己祖国的生活。”刘海霞打趣道,“不过我很享受现在的生活。”

指导老师:辜晓进

小组成员:高洪浩、陈楚楚、陈蓓诗、林舒妍、何嘉玮、张兴

毕设时间:2013 年

本文摘自21世纪新闻传播学应用型教材《新闻专业毕业设计》配套作品集《新闻的名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8

编辑 董晓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