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下,深圳企业在加速海外布局的过程中,贸易摩擦与纠纷问题频频发生。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以来,包括大疆创新、海能达、洲明科技在内的深圳企业共遭遇贸易摩擦案件达20起。对此,深圳市正通过多项公平贸易建设工作,全力降低贸易摩擦对企业的影响,维护深企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深圳企业“走出去”频遇风险
近年来,深圳企业遭遇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即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及相关修正案进行的调查,禁止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不公平贸易行为)案件数量出现高发态势。今年以来,深圳市企业共遭遇337调查案件共10起,仅今年7月就连续发生了3起这类案件,主要针对LED显示单元、耳机听筒、无人机和3G移动通讯设备等产品。
记者了解到,深圳市337调查涉案企业不仅有小新科技、思迈拓实业等中小型企业,也包括洲明科技、大疆创新等较大规模企业。市公平贸易促进署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这与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较多、经济外向程度较高有很大关系。
资料显示,今年深圳市企业遭遇“两反一保”(即倾销与反倾销,补贴与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是世贸组织允许的由成员方为保护国内同类产品产业免遭进口产品造成损害而采取的限制进口的政府行为)案件共10起,其中反倾销6起,反补贴3起,保障措施1起。案件产品主要包括塑料装饰丝带、二甲基甲酰胺、钢制货架和铝芯电缆等,涉案企业范围较广,大多为中小型企业。
记者了解到,在美国发起的塑料装饰丝带“双反”案件中,深圳市兆能工艺礼品有限公司和鑫晟山工艺(深圳)有限公司被抽中为反补贴强制应诉企业。但在积极应诉及参加应诉协调会后,这两家企业最终获得48.05%的反倾销初裁税率,反补贴初裁税率分别为14.27%和12.81%,在国内应诉企业中,这一结果较为理想。
涉案企业应诉积极性不高
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但“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使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溢出效应凸显,地缘政治风险此起彼伏。“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各种摩擦纠纷形势依然严峻,深圳市公平贸易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市公平贸易促进署方面表示。
首先,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压力和难度进一步加大。在不少案件中,申请人在提起美国337调查的同时,也在美国地方法院或其他国家针对被申请人发起侵权诉讼,可谓“围追堵截”,国内企业往往疲于应对。
“例如在双向无线电通讯设备案中,海能达通讯公司不仅要应对337调查,也要应对地方法院的诉讼,知识产权案件应对时间长、费用高、工作量大,企业应对压力和难度不断加大。”同时,部分贸易摩擦涉案企业应诉积极性不高。前述负责人表示,深圳市涉案的企业规模较小,出口金额不大,这些企业普遍应诉意愿不强烈、态度不积极,案件的碎片化也使它们难以形成合力,甚至直接放弃应诉,被迫调整目标市场。
此外,深圳市中小企业对国际化经营合规风险重视不够。据悉,市公平贸易促进署去年对我市313家上市公司开展合规管理调研,但仅有169家具有企业诚信与合规管理相关管理内容,仅37家有高层领导对企业诚信与合规经营公开承诺,“建立合规管理制度体系并配有专门合规管理人员的企业非常少,合规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
多措并举降低贸易摩擦影响
深圳作为全国第一出口大市,对美贸易占深圳出口约1/5(加上香港的转口贸易),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将成为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影响深圳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同时也对深圳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降低贸易摩擦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维护深企在海外的合法权益,记者了解到,目前深圳开展了进出口公平贸易研究专项资金案件应对经验总结报告的受理工作,今年共受理了深圳市某应诉企业的3起案件申请,申请金额达到285万。此外,市公平贸易促进署也重启了公平贸易工作站的建设工作,旨在发挥社会力量自身服务平台的作用,开展公平贸易工作相应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市正有序推进进出口公平贸易大数据系统的建设工作。据市公平贸易促进署方面透露,目前深圳市贸易安全与损害预警系统开发项目(1)已顺利完成项目终验,并已完成了系统上线试用等相关事宜。
编辑 李林夕